長者反問「係咪犯錯要綁住佢」 機構向4家安老院推減約束計劃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有長者問我係咪佢犯錯,點解要咁樣綁住佢?」本港人口老化加劇,每5名市民中便有一人是長者,安老院舍需求日增,但本港護老院舍的風氣仍視「約束」為安全護理的選項,有非牟利機構近年推行「減約束」計劃,先後安排4家安老院舍員工接受為期60小時的培訓課程,減少使用安全帶、約束衣、T字防滑帶等工具,讓長者安享「無綁化」晚年。負責人指曾就110名接受先導計劃的長者進行為期一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事後有三成受訪者達到「零約束」,反映做法可行,期望獲社署正視,並推廣至更多院舍落實措施。

安老院舍約束長者做法普遍 原因與防跌或醫療程序有關

據統計香港約有145萬名65歲或以上的居民,居於各類安老院舍的長者約有5.9萬人,佔相關人口約4.1%,比例正不斷攀升,同時本地一個跟進10年的研究發現,院舍長者遭受身體約束的比例,由2005年的52.7%,急增至2015年的70.2%,原因與年老、生活或認知功能受損、大小便失禁、腦退化及負面情緒有關。

曾在沙田醫院病房試行不為長者穿約束衣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課程導師徐若萍表示,安老院約束長者的原因包括害怕長者跌倒,保護醫療程序如防止患者拔走胃喉,但有研究報告指即使對長者施行身體約束,無助減少跌倒,反而令長者出現心理及生理影響,導致肌肉流失或器官衰退,本港更曾出現長者受約束後掙扎致死的個案,故約束並非靈丹妙藥,「尤其係腦退化患者唔會因綁住而改善,反而思想會混亂…只會越綁越差,奪去長者自由同尊嚴。」她建議安老院高層在照護觀念上必須有認知上的改變,先去理解長者出現脫序行為的背後原因,「唔係第一時間諗綁咗先,就算有暴力傾向嘅長者,都可以率先做減約束。」

女兒睹老父被綁椅上無法動彈:我係咪做緊幫兇?

推行減約束計劃的賽馬會耆智園副總經理崔志文表示,曾在院舍中遇到穿上約束衣的長者反問「問我係咪佢犯錯,點解要咁樣綁住佢?」令他反思長者被綁的深層原因,機構決心改變安老業界現況,先後向2間資助及2間非資助安老院舍推廣減約束計劃,包括松齡護老集團、文化村專業護理安老院(西環)、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以及志蓮淨苑護理安老院,安排旗下員工接受為期40小時減約束培訓,再加約20小時個案分析及指導,向其中兩間安老院共110名曾經接受約束的長者進行個案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其中30.9%、即34名長者12個月後能夠達到「零約束」,成效顯著,認為只要加入適當訓練,如沖涼站立或如廁訓練,便能逐步改善長者容易跌倒的問題, 毋須「為綁而綁」,最終犧牲長者的生活質素。

羅伯伯女兒羅小姐稱,父親現時年逾九十,未入住院舍前身體壯健,每日早上更堅持來回薄扶林水塘至山頂練跑,直至5年前她發現父親有腦退化癥狀,步履開始不穩,屢度在家中腳軟失衡跌倒,令她擔心父親健康出現問題,經與家人商議後安排他入住安老院舍,方便有照顧員全天候照料。羅伯伯入住初期尚可利用扶手助行架由房間走出大廳,其後懷疑因長坐椅上的關係,身體機能急劇退化,開始使用T字防滑帶穩固坐姿,由於因T帶過度繃緊,被尿片圍住的皮膚出現敏感及出紅疹,令她質疑「其實我每月簽紙同意父親被(安老院人員使用工具)約束,係咪做緊幫兇?」直至後來獲悉院舍推行減約束計劃,父親由使用T帶改用防滑背墊及坐墊,皮膚問題大有改善,令她更為安心。「綁住唔郁就會退化,之後越來越唔郁,肌肉開始流失,反而無T帶會好啲,感覺(父親)坐得鬆動咗。」

+1

有份照顧羅伯的文化村專業護理安老院員工阿君表示,在院舍任職保健員約4年,主要工作包括向長者派藥,觀察長者皮膚狀況等,她強調一直不想向長者使用約束工具,但認同安全比一切來得重要,「家屬交畀我哋都係想(長者)安全。」她其後接受減約束計劃的培訓後,一開始擔心實際執行上有困難,但隨着專業人員深入教導及分析,開始見到成效,以羅伯為例,他若不用T字防滑帶坐在椅上,身體會慢慢自行滑落,但使用T帶後「佢完全起唔到身,結果郁多咗又煩燥咗…之後同專家商討用防滑坐墊同背墊後,佢精神咗又開心返,唔會好似之前咁講『綁住我(做人)好無意思』。」雙方關係之後更為融洽,令她明白減少約束,改而想辦法探究長者經常郁動的原因,才能令長者過更優質的院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