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橋】鵝頸橋到底有沒有橋?答案就在150年前一條運河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沒有人在銅鑼灣的鵝頸橋看見橋,但是許多人都在這裏見過打小人。如果你以為鵝頸橋的橋,是指覆蓋在上、筆直的堅拿道天橋,那就大錯特錯了。鵝頸橋的真身,是軒尼詩道的與堅拿道交界的一段電車路軌。有橋,自然有河,軒尼詩道與堅拿道未出現前,那裏其實是一條運河。

鵝頸橋打小人大家聽得多,不過到底橋的位置在哪裡?現今軒尼詩道與堅拿道交界的一段電車路軌,是昔日鵝頸橋的一部份。(林振東攝)

堅拿道的「堅拿」不是紀念人?

香港有許多街道以港督或政商界名流命名,例如軒尼詩道,以香港第8任總督命名;德輔道是紀念第10任港督。那麼堅拿道(Canel Road)呢?其實是意指一條運河:寶靈河(Bowrington Canal)。該條運河建於1864年。為什麼好端端要弄運河呢?原來位於聶高信山與渣甸山之間的黃泥涌峽,河道寬闊,河水混濁。一直流出維港,黃泥更在入海口附近沖刷出一座無人島:奇力島。1850年代的港督寶靈,為了在黃泥涌谷開闢馬場,便推行一系列計劃疏導溪水,例如禁止在該區種稻米、平整黃泥涌河口,下游則修築運河,由於運河又彎又長,像鵝頸一樣,故又名鵝頸澗。

咁鵝頸橋又點嚟?自然是為方便運河兩岸居民來往而生。鵝頸橋與寶靈河同期出現,橋墩是木柱建築,橋兩旁沒有欄杆,行人也行電車。20年代,為應付運輸量,加設鐵管欄杆,橋墩換成分水尖設計,橋樑變得更堅固,避免河水衝擊損壞橋墩。寶靈河與鵝頸橋一直存在於上世紀銅鑼灣人的生活記憶中,直到1929年,政府決定填海,運河被覆蓋,成為地下水道。鵝頸橋橋面成為軒尼詩道的一部份,但仍保留電車走線,構成今天的道路樣貌。

【行橋】大潭水塘有維多利亞風格拱橋? 古橋專家帶你行戰前水塘

【行橋】錦田孝子造橋便利母親 與康熙字典同年 罕見300年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