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號.多圖】歷史網公開中環80年老店舊相:留下時代印記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逾130年歷史的第一代唐樓中環「永和號」日前獲市建局決定全幢保留。這幢3層樓高的唐樓前身為老牌雜貨店,2007年被市建局收購納入重建項目,原本只計劃保留兩幅牆。
老店「永和號」於2009年光榮結業時,不少人曾入內留影道別,其中歷史圖片網「香港舊照片」網主余震宇(Jacky)當時也在現場,他近日公開一批當年相片,認為店內裝潢和陳設為時代印記,反映上世紀商號的經營模式。

Jacky日前於社交網站專頁「香港舊照片」,公開十張「永和號」2009年結業翌日的相片,引來近千人讚好留言。他憶起當年這家80年雜貨店光榮結榮後,仍有不少人趁最後機會懷緬老店,入內參觀。Jacky憶及那時老店仍未「交吉」,走進店內,眼見傳統手寫招牌高掛,陳設如木櫃、磅子、月曆、算盤和火水燈仍未被搬走,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嗰時只覺得懷舊,情感上不捨得這店和建築。當時香港人的保育意識未如現在,有些古物拆卸都較少人留意。

Jacky 2009年到永和號店內拍照,雖然近日再找不回當年完整像素的大相片,卻認為能為老店留影,很有歷史價值。(由「香港舊照片」提供)
+3

懷舊愁緒化為保育行動

老牌雜貨店「永和號」位於中環露天街市嘉咸街與威靈頓街120號交界,前舖後居開業80年,而該幢建築則逾130年。Jacky近些年翻查永和號的資料,又向中西區關注組了解,才發現其古蹟價值,是香港至今仍完整矗立的第一代唐樓。「但民間保育團體同政府講懷舊無用,要用歷史理據才能爭取保育,例如要證明到那些木樑和結構有幾珍貴呀。」

80後Jacky兒時家住中環,他從前常經過這間老店,但其實老店的客人不多,連他與家人和很多街坊都不會光顧。「都係啲上一代人會入去買嘢,我同家人都去超市買日用品,很少再到這類雜貨店。」老店在1960年代全盛時期曾聘用了12名員工,出售3000件貨品,柴米油鹽以外,更賣罐裝鮑魚。1997年後只剩老闆夫婦經營,2007年該店的唐樓被納入市建局嘉咸街重建項目(H18),老闆翌年以2660萬元售予市建局;店內傢俬和器具等物件被市建局接收,並存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

關注組盼政府完整保留建築細節

永和號2009年營業時,牆上仍掛有傳統月曆。(由「香港舊照片」提供)
地盤C位於唐樓永和號附近。(江智騫攝/資料圖片)

Jacky當年見過永和號「最後一面」,形容店內一景一物都是時代印記,如今已不復見。他十年前開始四處收集香港舊相片,那年天星碼頭準備被清拆,他眼見很多香港舊建築漸被拆卸重建,舊區改頭換面,希望以相片留住昔日情懷,幾年前在社交網站開專頁公諸同好,更在今年將出版、講述中環開埠至今歷史的新書《上半山.下中環》加入永和號的故事。

對於「永和號」終獲市建局決定全幢保留,Jacky雀躍地說:「以後自己經過或中環打工仔都能在這個繁華社區見到這幢唐樓仍在眼前。」近幾年與市建局多番爭取全幢保留的永和號關注組發言人徐聖傑聞悉好消息,亦笑着說:「算是成功爭取了!」本身亦是保育建築師的他,去年曾研究永和號及其唐樓建築的前世今生,發現它是香港現存僅有的完整第一代背靠背、無後巷的唐樓,歷史價值理應很高,卻多年未獲古諮會評級,當局更一直計劃只保留兩幅立面牆。徐聖傑於是自行撰寫報告予市建局、古蹟辦、發展局和古諮會。

前舖後居的永和號的2樓和3樓需要從嘉咸街入口進去,徐聖傑希望當局能同時修復這兩層樓,完整保留當中建築面貌。(江智騫攝/資料圖片)

徐聖傑透露市建局今年2月曾應關注組要求,讓他與關注組其餘四個成員進入永和號視察,了解建築物現況。「現時入面不如外界所說殘破不堪,橫樑木柱仍能穩定牆身,一些木樑和木板的損舊屬合理程度,並非去到不可修復的地步。」

不過,當局日前表示考慮只修復永和號地舖,徐聖傑指這或與二、三樓與現行建築物及消防條例限制有關,但仍可先鞏固當中的木樑和木樓結構。「要修復這幢百年唐樓也有一定挑戰,但希望能盡量保留木樑、木板和磚等獨特特徵元素。」他又促請古諮會能盡快為永和號評級,並於修復後向公眾展示。「毋須等待後面的酒店或商廈建好才一併開放的,永和號於09年『交吉』後已空置多年,這樣不利建築物保存。」

這傳統雜貨店有80年歷史,見證中環社區變遷。(由「香港舊照片」提供)
有舊街坊說這種儲物的木櫃如今罕見。(由「香港舊照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