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渠道全長4,000公里 「通波仔」修復 省時免封路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古語有云:「有人住的地方就會有渠。」新年流流,如果拜年途中遇上「爆渠」、「塞渠」,渠務署封路維修,臨時改道,費時失事。事關冬天渠管較易淤塞,尤其食肆污水渠內的油脂遇冷凝固,較難沖走。
城市地底下的空間佈滿各種管道,單在香港渠務署轄下的雨水、污水渠合共有4,000公里長,相當於香港到澳洲北部的距離。渠道損壞,往往要出動工程車封路,開挖路面更換、修復。渠務署在去年引入新技術,以類似醫學微創手術形式,維修不需長時間封路,減少交通擠塞。

一條渠50年命 爆渠可致路陷

唔講唔知,一條渠管有50年壽命。舊區的渠管大多鋪設30年以上。人的血管會閉塞,渠管亦然。渠務署工程師陳裕棠說,每個地區鋪設的渠管,因應直徑和走線不同,有時腐蝕性氣體、污水容易停留在渠管彎位,長遠會損壞內壁,露出鋼筋。渠管的裂縫導致泥沙滲入,阻塞渠道,嚴重的更影響地底結構,如壓破渠管,泥土湧入導致路陷。

這是渠務署最新引進的微創修渠機器「螺旋纏繞機」,能夠快速生產新渠管,不再像過去必須封路、開挖路面更換渠管的工程。全電子操作,工程人員只須負責傳遞造渠的帶狀物料。(陳銘智攝)

污水渠不像由水務署管理的水管,損壞後只需通知居民暫停食水供應,「我們不可能發通告叫市民暫停使用廁所。」陳裕棠續指,過去維修「爆渠」,首先要封起與受損渠管對應的地面路段,然後開挖路面,更換渠管。為顧及開挖路面引起的交通擠塞,以及對附近民居的影響,較常在夜間施工,要花上半年時間。

正如醫學發展出微創手術如「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渠務署也著手研究「無開坑」的修渠方法。其中一款「螺旋纏繞修復技術」在去年10月引入,以油麻地果欄對出的窩打老道為試點,結果成功將修復時間由半年縮減到3星期。「事實證明該技術沒有影響果欄日夜的繁忙作業。」

6. 黏合機器工人Adhesive Bonding Machine Operators – 85.8%(資料圖片/陳銘智攝)

微創修復渠道免封路:「捲線圈」與「套豬腸」

「螺旋纏繞修復技術」(SPR™PE)是從澳洲引入的新技術。空心圓形的纏繞機器像平日我們捲線圈般,工作人員將混有鋼的聚乙烯帶狀物料送入纏繞機,機器旋轉時將帶狀物料黏合、捲成圓筒,形成新渠管。修復時,工程人員打開損壞渠管首尾兩端的沙井,清洗渠管後,一端吊入纏繞機。工作人員在沙井上傳遞帶狀物料,機器便會自動在渠管內建造新渠管。梁灝駿說,纏繞機全電子操作,維持時速每小時10米,黏合膠水溫度215度,工作人員只需負責遞帶狀物料。而電子系統如發現機器運作不達標,例如膠水溫度不夠熱,會自動停止運作。

這是已經套進大半入渠的「豬腸」。工程師梁灝駿帶記者來到九龍灣的地盤內,介紹「套豬腸」的程序。(陳銘智攝)

另一個方法俗稱「套豬腸」,全名為「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應用至今20年。同樣不須封路開挖地面,打開對應受損渠管首尾兩端沙井,先以吊機把一條純白色、以樹脂浸漬的內襯軟管(豬腸),用壓縮空氣推入渠管內。原理就像我們穿衣服時,襯衣衣袖套入外套衣袖中。導入軟管因應渠管長度,需要數小時不等,而「套豬腸」亦較適合彎曲的渠管。

之後工程人員準備大鍋爐,用120度高溫煲水,將水和蒸汽導入白色軟管內。為確保蒸汽滲透整段軟管,工程人員向軟管扎孔,產生空氣對流,過程中蒸汽帶有刺鼻的味道。軟管的樹脂成份遇熱變硬、變厚,便緊貼受損的渠管內壁。

梁灝駿補充,進行無開坑渠管修復時,事前及途中皆要派一部載有內窺電視鏡頭的車到渠管內,監察復修情況。內窺電視也經常用作檢查渠管狀況。

為什麼選擇窩打老道試用新技術「捲線圈」?梁灝駿解釋,窩打老道附近民居多,污水流量大,果欄日夜作業繁忙,不論是開坑式還是「套豬腸」,皆不能快速完工。「水流量大,無法暫停,軟管的樹脂會隨即被沖刷,無法遇熱加固。」渠務署在該路段朝10晚4維修,由9月起動工,成功修復兩條總長115米,直徑1.05米(約半扇門)的渠管。

工作人員透過內窺電視鏡頭,監察軟管推進狀況。想來也挺像一場人體手術。(陳銘智攝)

將在四區推動無開坑修復工程

香港地底有4,000公里長渠管,修復和定期監察十分重要。陳裕棠透露,今年渠務署會向立法會工務小組提交計劃,根據過去定期檢測及統計「爆渠」數字,定出牛池灣、沙田、土瓜灣、西貢4區共2公里長、塌陷風險較高的渠道,預計斥資6億。「過去10年這四區共發生11次渠管引致的路陷事故。」

他續說,上半年渠務署亦將勘察及維修全港污水渠和雨水渠,評估渠道老化及耗損的潛在影響。

渠務署工程師陳裕棠(左)和梁灝駿(右)為記者介紹渠務署兩款「微創修渠」技術。相信以後路面即使爆渠,也不會因封路進行維修而影響交通、居民生活。(陳銘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