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因皮膚科醫生一句話踏藥劑師之路 研究藥物冀改善基層醫療

撰文:余月明
出版:更新: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第37屆獎學金頒獎典禮昨日(24日)舉辦,本屆有約930名學生、3名學徒及5名在職人士獲頒授獎學金及獎項。其中一位得獎者陳浩雲 (Howard),中學時期滿臉暗瘡需要求診,當時皮膚科醫生開藥後指「3年內有暗瘡就返嚟揾我」,最終這句說話應驗,令其逐漸對藥物有興趣,踏上藥劑師之路。
本身已是註冊藥劑師的陳浩雲,目前正研究「納米藥物」,希望留在香港,為這地方的基層醫療作出貢獻。

25歲的陳浩雲獲5萬元「2023/24 年度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研究生獎學金」,目前於香港大學就讀藥物輸送哲學博士三年級生,之前在港大取得藥劑學學士,已是註冊藥劑師。他認為現有的各種治療方法未必最好,希望可以透過不同研究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

提到如何踏上藥劑師之路,他指在中一時因為滿臉暗瘡,父親帶他去看皮膚科,醫生開藥後指「食完呢隻藥,3年內有暗瘡就返嚟揾我,退返錢畀你。」他笑言,確實在3年後才生第一粒暗瘡,這令其逐漸對藥物產生興趣,高中亦因而選修理科。

以「納米藥物」作為研究重點

陳浩雲表示,目前正以「納米藥物」作為研究重點,而研究目前亦已取得肯定,包括曾發表知名期刊論文、正申請美國及中國專利等。他解釋,納米藥物與普通藥物分別,是一般大眾認知,如新冠疫情的口服藥物或注射藥物,其用量會「走到全身」不同部位,故未能達至「標靶藥」的成效;而吸入式藥物則可直接吸入肺部,同時納米科技特性可改善其治療成效,例如針對肺癌等,故將「吸入式藥物」及「納米科技」合併,則可加強現有的治療成效。

不過他亦指,在研究當中亦面對挑戰,因粒子較小較輕,令病人「吸咗入去就會呼返出嚟」,因此要將納米粒子「癡膠水」,以達至適合吸入肺部的大細,落肺部後就會再變回納米粒子。

陳浩雲(左)表示,目前正以「納米藥物」作為研究重點。(余月明攝)

期望擴大基層醫療 以研究用於臨床為目標

被問到為何不讀醫,而是針對「藥劑」有興趣,他表示「醫生係學點去用一隻藥,而藥劑課程可學到『點去整一個藥』」,因此他更針對藥劑有興趣,而未有選讀醫科。他亦期望未來可發展及擴大「基層醫療」,又指現時港大亦投入不少資源予「基層醫療」。他表示,市民一般感冒、傷風等可不用去到醫生一步,單靠藥劑師亦可根據情況配藥,不用特意排隊、給予額外資金。

社區層面方面,他曾在2022年參與「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醫護行者/2022 年藥賢行者社區外展」,做義工藥劑師,旨在為市民做藥物教育。他提到,活動期間有一位濕疹病人要塗類固醇,惟一直都沒有人教其正確使用方式,而藥劑師就可擔當一個角色,教導其正確使用方法,他又期望日後「基層醫療」可大大擴展,與不同醫療界持分者合作。

他表示,曾在實習期間發現不少病人食藥後沒有成效、或有副作用,令其有感要研發新藥物,望「用第二個角色貢獻社區」,亦以「研究可落到臨床用」作為中期目標;而長遠而言,他期望香港日後設立藥監局後,可尋找自己的角色去貢獻。

堅持留港做藥劑師 陳浩雲:自己生於香港

陳浩雲坦言,在香港做臨床測試確實較困難,因香港只是「城市」,資源未必有其他國家多、規模未必夠大,不過他認為香港經濟資源相對其他國家富裕及集中,仍存有一定優勢,惟都要借助其他地方如內地、大灣區的資源,形容是一個「現實的考量」,亦相信需與不同地區都有「合作關係」。

被問到香港藥物的資源、配套相比其他國家少,為何仍堅持在港做藥劑師,他就指因為自己「生於香港」,自己的藥劑教育亦是在香港,自己很希望推動香港藥劑業界,甚至整個生物科技界發展,期望可盡自己一份力「Reverse個Tr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