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法律專家指美制裁含主觀判斷 易生誤解或加劇制裁後果

撰文:安梓寧
出版:更新: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涉勾結外國勢力案,審訊今(9日)踏入第74天,壹傳媒前財務總監周達權完成作供,控方讀出成大法律系教授王貴國的專家報告,講述案發期間美國針對中港實施的敵對措施,包括前總統特朗普簽署《香港自治法案》,財政部制裁42名中港官員等。王提到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制裁在港負責進行「特殊引渡」、「任意拘留」或曾作出「嚴重」違反人權行為的人,但「任意」、「嚴重」等字眼均涉主觀判斷,亦須與美國其他法律一併詮繹,無可避免地會出現誤解或濫用情況,加劇制裁所帶來的後果。

前壹傳媒營運總裁周達權認他主動放棄法律諮詢保密特權,並向警方交出手機密碼。(資料圖片)

周認放棄手機的法律諮詢保密特權

壹傳媒前財務總監周達權今接受控方覆問,確認他於2020年8月被捕後,手機便交由方保管。他曾一度替手機申請「法律諮詢保密特權」,後來主動放棄該權利,向警方交出手機密碼。法官李運騰追問周放棄特權的實際時間,周說:「對唔住,因為嗰個時間我都好迷惘,我都真係記唔到呢樣嘢。」

美國2020年對港施行敵對措施

周完成作供後,控方讀出城大法律系教授王貴國的專家報告。王受警方邀請,就著中港的制裁或封鎖措施、相關法律效力、影響及後果等議題提供意見。他在報告中列出一系列敵對措施,包括2020年6月,美國參眾兩院提出《香港安全港法案》;同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香港自治法案》,並頒行政命令,取消對香港的特殊待遇,參議院及後提出《香港人民自由和選擇法案》。

城大法律學院前院長王貴國為控方任法律專家證人。(資料圖片)

先後制裁42名中港官員

2020年8月,美方宣布禁止香港出口美國商品使用「香港製造」標籤,並暫停或終止對港雙邊協議,包括移交逃犯、豁免國際船運利得稅等。美國財政部亦於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間,先後制裁42名中港官員,包括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等。此外,美國總統拜登亦於2021年7月宣布延長制裁措施一年,美方多個部門發出「香港商業警示」,指中央或特區措施會影響在港經營的美國企業。

終止對港雙邊協議

截止2022年11月,《香港安全港法案》及《香港人民自由和選擇法案》尚未成為美國法律;《香港自治法案》則由時任總統特朗普簽署,是具約束力的美國法律,制裁中港官員、終止對港雙邊協議均是該法案的引伸。

美國國防部每年須向其國務院提交報告

王另講及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下稱:《法案》),指法案屬美國制裁機制的一部分,國防部每年須向國務院提交報告,探討香港現有政策對司法獨立、言論自由等影響,並會列出美國的應對措施。由於《法案》或會牽涉美國其他法例,考慮其實際影響時,應與其他法例一併審視。

被制裁的42名中港官員,包括前特首林鄭月娥。(資料圖片)

其餘被制裁的中港官員亦包括:

+4

含主觀判斷或出現誤解或濫用情況

王提到,法案的目標制裁人士,包括在港負責進行「特殊引渡」、「任意拘留」及「酷刑」;或在港作出「嚴重」違反人權的行為。不過王認為「任意」、「嚴重」等字眼均屬主觀判斷,亦須與美國其他法律一併詮繹,當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誤解或濫用情況,加劇制裁的後果。

制裁對中港金融機構造成直接影響

王解釋,《法案》一旦生效,被制裁人士會面臨簽證限制或財產封鎖。為免違反法案,大部份人都會避免與法案針對的人或機構接觸,又指由於美金為國際交易主要貨幣,加上全球化影響,制裁對中港金融機構造成直接影響。

指法案亦改審現有簽證程序

針對簽證限制,王指據現行做法,美方可以刑事紀錄為由拒絕簽證申請,但《法案》規定若有申請人能證明其曾受到出於政治目的拘捕、羈留等,當局不得以此為由拒絕簽證,這明顯是改寫當局現有的簽證程序。

4名被告:黎智英(76歲)、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及蘋果日報互聯網有限公司,被控一項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和兩項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罪。

案件編號:HCCC 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