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小巴計劃反應差 業界因成本高卻步 倡電氫雙軌並行未獲理會

撰文:郭梓謙
出版:更新:

政府首輪「電動公共小型巴士先導試驗計劃」去年接受申請,原定目標測試40架小巴,最終僅收4份申請2宗獲資助。綠色專線小巴總商會主席蘇世雄今早(23日)於港台表示,業界從配套、保養及更換成本上都有憂慮,曾建議當局以電動、氫能雙軌並行,但未獲理會。

蘇世雄指業界現時對參與計劃反應冷淡,箇中最大原因是欠缺信心,因為現時可充電地方不足,購入電動小巴首先要安置到有蓋交通交匯處,偏偏非每條線都是交通交匯處,電動小巴「買咗仲要搵人服待」。

▼ 2023年8月8日 信興新能源引入純電動超充小巴「滿客(Moonca)」▼

+9

蘇世雄指,相比傳統柴油、氫能車入氣後可應付全日用量,電車電池每日需要充2、3次電,加上每用幾年就要更換新電池,其續航力成為業界關注的問題;「政府決心係咪電(電動車)先可以解決,(可以)兩隻腳一齊行㗎嘛?仲有氫能架嘛」,他指在任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督導委員會成員時,已曾建議政府可引入氫能小巴,但當時局方未有聽取意見。

蘇世雄又提到,疫情後本港市面淡泊,市民已減少晚上外出,加上隨著港鐵線路普及化;每間小巴公司都受非常大打擊,生意可能只有疫情前8至9成,故業界暫時不會考慮試行,因換車即使有政府8成資助,但供應商都會上調價格,最終車價上至百多萬,扣除資助後仍要數十萬才能買入電動小巴,令業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