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爆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群組 一醫生離世 袁國勇指罕見

撰文:吳美松 林遠航
出版:更新:

瑪嘉烈醫院出現員工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群組,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今日(11日)指,昨晚獲通報3名病例,均為瑪嘉烈醫院的腫瘤科醫生。3名患者分別在2月4日、6日及10出現發燒,肚痛及腹瀉等病癥。其中一名患者在2月4日發病,2月6日入院不久已因血氧量低,需轉入深切治療部,惜於翌日離世。另外兩名患者情況輕微,其中一名患者已出院。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形容該名醫生離世突然及罕見,很少有健康而且沒有長期病患的人,因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而死亡,目前不排除任何致病可能。

瑪嘉烈醫院出現員工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群組。(周令知攝)

3名腫瘤科醫生患者中有兩人屬輕微,其中一名病癥輕微的患者,其糞便樣本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其餘兩名患者,包括已離世的患者,糞便樣本則呈陰性。院方認為3名患者發病可能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有關。

袁國勇形容該名醫生離世突然,到急症室求醫時已要插喉,入院24小時內死亡,由腹瀉到離世時間非常之短;很少有健康而且沒有長期病的人,因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而死亡,「個案係好特別好特別」。因此除了傳統微生物學測試,亦會用最新的高通量基因排序的序列測試來找出患者的死因。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形容該名醫生離世突然及罕見,很少有健康而且沒有長期病的人,因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而死亡,目前不排除任何致病可能。(周令知攝)

他又表示現階段不排除任何致病可能,目前或需要病理科醫生為離世醫生作進一步解剖,因為該名醫生發病後很快便以抗生素治療,大大減低當局從死者樣本調查出原因的機會。

他續指,如有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病癥,不應隨便食抗生素,因會令病情更嚴重;如非必要亦不應服用抑制胃酸,以及非類固醇的消炎退燒藥,因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有一定程度抗酸性,而消炎退燒藥亦會破壞腸道黏膜,即使體內有10至100粒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已可以致病。

袁國勇表示現階段不排除任何致病可能,目前或需要病理科醫生為離世醫生作進一步解剖,因為該名醫生發病後很快便以抗生素治療,令他們從死者樣本調查出原因的機會細好多。(周令知攝)

袁國勇表示,此類爆發情況一定有一個感染源頭,但本港食水的氯含量高,相信食水十分乾淨,應該不是感染源,而食物源頭有「唔細嘅可能性」。不過受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污染的環境亦可傳播病毒,感染力量亦很大,但只要做好手衞生及環境消毒,便有信心可以控制到爆發情況。

被問到潛伏時間,袁國勇指接觸後2至5日左右,便已開始有病癥,由出現腹瀉後約7日會變得嚴重,基本上潛伏期十分短。他又強調該名醫生由腹瀉到死亡,時間十分短,認為其情況並不典型。

瑪嘉烈醫院出現員工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群組,3名病患均為瑪嘉烈醫院的腫瘤科醫生。(周令知攝)

袁國勇又表示,現時極少成年人因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而死亡,至於小童的死亡率,如有好的深切治療支援、洗腎等,則低於5%。他又指由於病例數字低,未必會即時公布及列為爆發情況,加上現時只有一個病患的樣本發現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未能肯定3名病例是否一定有關。他又稱,單看離世者的病徵,難以第一時間便向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方向調查,強調所有診斷都按程序進行。

至於病房或醫院餐廳是否需要暫時關閉,袁國勇認為沒有需要,而病人亦毋須擔心,因為醫院醫護手有做足手衞生,而若環境夠乾燥,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亦會很快死亡。另外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醫院餐廳為感染源,因為如醫院餐廳有問題,應該不只3名腫瘤科醫生受感染。

院方表示,目前暫時未發現3名患者曾在同一餐廳進食,但曾在醫院六樓一同用膳,有機會透過受污染的環境而感染。院方已在腫瘤科辦公室及洗手間取走約40個環境樣本。院方呼籲腫瘤科醫護人員,如有發現不適,應即時報告,亦不排除感柒人數會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