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巴西】華僑製地道角仔 香脆芝心街知巷聞 養活幾代人 

撰文:黃卓然
出版:更新:

在巴西,不論是高級食府,還是路邊小店,都可以見到一款方形、炸脆的地道美食。巴西葡語稱為pastél,當地華人會稱之為「角仔」。角仔款色有大有小。做法是把麵粉搓成外皮,裡面放不同餡料,例如芝士、雞肉、醃牛肉等,再下滾油炸得香脆。
這種人間美食,原來與巴西華人有密切關係。今年64歲巴西廣東華僑李濃忠,是聖保羅市其中一間角仔店的老闆。談起巴西角仔由來,他指是上世紀40年代的廣東華僑傳入巴西。他在70年代來到巴西時,當時幾乎所有聖保羅市的廣東人,都是「造角仔」賣。在角仔店度過人生幾許,對李濃忠來說,每一口角仔都是回憶。他有3個兒女,都是在巴西出生長大,如今2個已經在美國工作,他笑指:「他們都是角仔養大的。」

李濃忠在巴西聖保羅市,經營角仔店多年。(黃卓然攝)

角仔是巴西名物,外皮香脆,咬下去每一口都溢出濃濃肉汁,混合香滑芝士,令人食指大動。美味的食物通常都非常「邪惡」,李濃忠指,角仔外皮材料包括豬油、鹽、麵粉及水,攪拌後再壓成麵皮。40年前都是人手製造,如今有機械幫忙,但壓麵皮功夫仍然考驗體力。他又指,造角仔外皮,水的份量非常講究,「水多一點,他便造不成,太乾也很難打得成(麵皮)。」

李濃忠示範製作巴西角仔。(黃卓然攝)
很多巴西人到小店買角仔。(黃卓然攝)

麵皮打好後,會放上不同餡料,再把麵皮對摺壓實,然後鎅出一隻隻角仔。李濃忠說,巴西角仔都是長方形,而不如廣東角仔一樣半月形,原因很簡單,因為一橫一直鎅法最快,最有效率。然後角仔會「即叫即炸」,確保香脆。角仔價錢視乎大小及店舖位置,大概5至10雷亞爾(巴西貨幣),即約13至27港元。

角仔經濟學 反映巴西文化

經濟學上有非正式指標「巨無霸指數」,評核各地區貨幣是否處於「正常」水平。李濃忠經營角仔店生意多年,由於角仔是普羅大眾食物,他認為角仔生意「周期」,亦正好反映巴西人文化及經濟。他分析:「巴西政府規定,每個月第5個有效工作日出糧。所以每月大概由5日至12日,生意一定好點,可以多賣一點。到每月15、16日,巴西人已『洗晒錢』,角仔生意會差點。」但情況至每月大概20日便會逆轉,因為巴西人都會預支部分薪金,有錢又可以買角仔。

製作角仔材料包括麵粉、豬油、鹽、及各樣餡料。(黃卓然攝)

巴西角仔做法:

+14

李濃忠表示,巴西經濟受政治環境影響嚴重,經濟好時,最高峰一日可以賣出2,000至3,000隻角仔。但巴西經濟最差時,一日最少只賣20至30隻。如今巴西經濟亦比較差,李濃忠指,每日大概賣400至500隻角仔。

角仔店起源 或由廣東華僑引入

在聖保羅市,現時仍然有不少角仔店,但即使巴西人都未必知道巴西角仔的起源。李濃忠說,自己1977年到達巴西,與別離20年的父親團聚。父親當時已在聖保羅有一間角仔店,所以自己到步第二日,已經開始到角仔店幫忙。他從父親口中得知,早於40年代,廣東華僑已經在巴西賣角仔,到70年代他抵達巴西時更興旺,他說:「廣東人幾乎95%都是做角仔呢一行,養了我們幾代人。」他相信角仔其實由廣東人帶入巴西,再不斷改良迎合巴西人口味。他補充:「廣東食物都有叫角仔,或糍仔,即糯米糍,都是一樣道理。」

李濃忠(右)及太太(左)一同經營角仔店,養大3個孩子。(黃卓然攝)

40年移民生涯,除了中間曾「轉行」經營活雞店,李濃忠說自己至少有25年時間都在賣角仔。他在巴西落地生根,3個兒女都在巴西出生。大女兒及兒子,都在美國讀大學,並在當地工作,一個是會計師,另一個從事電腦工程行業。他透露一個孩子學費要20萬美元,他笑指:「他們都是角仔養大的。」他透露孻女都剛剛大學畢業,自己已有退休打算,勞碌半生,是時候享兒女福。

當地食客表示,對角仔情有獨鍾。(黃卓然攝)
李濃忠表示,角仔生意反映巴西經濟。(黃卓然攝)
聖保羅市的廣東老華僑,幾乎都曾經在角仔店工作。(黃卓然攝)
李濃忠的角仔店內,設有充滿中國色彩的「神位」。(黃卓然攝)
李濃忠的3個子女已經長大成人,他指有退休打算。(黃卓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