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患者走過起伏13載 親撰《黐線》冀為精神病患者發聲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談及思覺失調、精神病議題時,不少人會將患者與「黐線」劃上等號。思覺失調康復者邵思敏利用這種聯想,親撰《黐線》一書,期望為精神病患者發聲,向社會表達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經歷絕不簡單的訊息,消除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讓大眾體會患者正在默默承受的苦況。

邵思敏透露,在患病初期,曾因自我標籤,而匿在家中不敢出外。(吳煒豪攝)

書名捕捉香港文化對精神失常反應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及思覺基金一項追蹤調查顯示,發現有近4成15至25歳年輕思覺失調康復者有中至高程度自我標籤。康復人士邵思敏以過來人的身分,將患病13年的經歷、治療經過和生活點滴,結集成《黐線》一書當中。
根據書中序言,思敏將書命名為《黐線》的原因含意深遠,由於「黐線」二字會令人聯想至精神病,亦是捕捉了香港文化對精神失常的反應。在今日(19日)舉行的新書發布會當中,思敏便分享其患病經歷:「思覺失調唔係簡單4個字,而係整個(生活)環境都會出現問題。」

她憶述當年確診後,應徵首份工作時,對方看見其履歷中主動申報有思覺失調,因而不斷追問她患病細節,令其感到十分難堪。

常被追問為不懂得笑

思敏及後選擇不再主動申報,而是在入職後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繼而才主動向僱主申報患病。然而,部分僱主仍會嫌棄她需要請病假覆診,亦曾不斷被人追問:「點解你唔識笑嘅?」
在患病初期,思敏曾自我標籤,匿在家中不敢出外,家人也不敢向親友提及其患思覺失調一事。但她慶幸,當不少身邊人知道其患病,均顯示接納態度,而且她現時任職社福機構的僱主諒解情況,並無歧視,這些點滴對她尤其鼓勵,使她振作起來。

邵思敏期望透過《黐線》一書為精神病患者發聲。(吳煒豪攝)

學會接受挑戰、失敗及成長

思敏期望透過《黐線》一書發聲,向社會表達精神病患者經歷絕不簡單的訊息,希望能消除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讓大眾看見患者正在默默承受的苦況。作為過來人,思敏勉勵精神病患者的同路人一定要忍耐,要接納患病後的自己;同時要持開放學習態度,與社會接軌,要學會接受挑戰、接受失敗,以及學會從起伏中成長:「要接受自己有情緒起伏、病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