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中心驗出4款食油白酒塑化劑超標 涉大昌花生油、五糧醇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2011年台灣塑化劑食品流入香港,令港人注意到塑化劑之害,自此食物安全中心把塑化劑列入恆常監測中。中心今日(2日)公布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的風險評估研究結果,當中兩種食油、兩個中式白酒的塑化劑高於食安中心設立的行動水平,包括一種花生油及一種橄欖果渣油。另外,一個預先包裝免治豬肉的塑化劑含量雖無超標,但含量相對較高。科學主任(污染物評估)游天頌強調,要長期及大量食用才會導致健康問題。
據了解,塑化劑超標產品包括大昌食品花生油、Sita Olive Pomace Oil、五糧醇濃香型白酒及金星高糧酒。

食安中心建議市民切勿使用 PVC 或用料不明的塑膠容器盛載油性或高溫食物,應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銹鋼容器。 (陳芷昕攝)

食安中心檢驗了市面上317個食物樣本,包含33個油及脂肪的樣本和10個免治肉樣本,當中兩個食油樣本、兩個中式白酒超過行動水平;一個來自連鎖超級市場的免治豬肉樣本未有超過行動水平,但塑化劑含量較其他樣本高。游天頌指正常食用並不會影響健康。

據了解,塑化劑含量超標的食油樣本包括大昌食品花生油、Sita Olive Pomace Oil(橄欖果渣油);白酒樣本是五糧醇濃香型白酒、金星高糧酒。

涉事兩種食油含有過量DEHP(一種塑化劑),食安中心的DEHP行動水平為每公斤1500微克,但大昌食品花生油每公斤含3500微克、Sita Olive Pomace Oil每公斤含3,300微克,超過中心行動水平逾一倍。另外,兩種酒含有過量另一種塑化劑DBP,食安中心設定的行動水平為每公斤300微克,而五糧醇濃香型白酒及金星高糧酒則分別每公斤含560及470微克。

港人吸收的塑化劑大大低於安全參考值

游天頌續指,除非市民每日長期食用1公斤塑化劑含量較高的免治豬肉、400毫升涉事食用油或1公升涉事白酒才會出現健康問題。根據研究顯示,港人最多只吸收了13%塑化劑,與安全參考值100%相差甚遠,提醒市民不用過份擔心。

消委會去年7月曾公布,市面上5款食油塑化劑含量超出食安中心採用的行動水平。(資料圖片)
吳志翔表示,動物研究顯示,長期及高水平攝入塑化劑,有機會影響雄性的生殖系統、肝臟或其他內臟。(陳芷昕攝)

未有證據顯示塑化劑會致癌

食安中心首席醫生(風險評估及傳達)吳志翔表示,動物研究顯示,長期及高水平攝入塑化劑,有機會影響雄性的生殖系統、肝臟或其他內臟。世界衞生組織未有證據顯示塑化劑會致癌。吳志翔指他們已經和製造食油、酒和超級市場業界會面,強調為產品選擇適當食物包裝材料和訓練員工的重要性,減少塑化劑轉移的機會。

另外,塑化劑是廣為使用的工業化學物,亦是廣泛存在於環境中的污染物,市民無可避免會透過食物、水或皮膚與塑膠接觸等不同途徑攝入小量塑化劑。由於塑化劑能溶於油,因此食油、油性醬料及芝士都較容易出現此物質,不應以含塑化劑的物料盛載油性食物。

食安中心又指人體可有效代謝和排出鄰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劑。攝入小量鄰苯二甲酸酯不會影響健康,中心建議消費者:

1. 使用塑膠食物容器時,應遵從生產商的指示,特別是溫度限制和在微波爐和洗碗碟機使用的指示。 
2. 切勿使用 PVC 或用料不明的塑膠容器盛載油性或高溫食物,應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銹鋼容器。 
3. 使用或重複使用玻璃瓶時,應確保油性食物不會與蓋口墊片接觸。

市民將食油轉到玻璃樽

日常煮飯難以避免使用食油,市民鄭小姐表示,雖沒有用涉事食用油,但仍會擔心塑化劑問題,她平日會把食用油轉到玻璃樽內,而煮菜時亦盡量少用油。何先生則表示「無得驚,始終要用油」,他平日會多用「有牌子」的油,以及自己小心一點,盡量避免使用塑膠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