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錢4000.政策分析】審批程序複雜 行政成本至少三億?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不派不派還須派,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周宣布為財政預算案「補漏拾遺」,向合資格的市民派發4,000元,涉款110億元,預料280萬人受惠。有錢收固然部分人已經「收貨」,可是社會另一個關注點,就是派錢背後涉及「以億計的行政費」。
對於這點,陳茂波至今仍是語焉不詳,他周日(25日)在網誌提到,是次關愛共享計劃涉及的成本大約是「總金額的數個百分點」,換言之,就是連他本人都交不出一個具體實數。
參考2011年派錢一役,人人派六千計劃是「有身份證」就可獲批錢,審批相對簡易,因此可透過銀行處理;但透過關愛基金補漏、派錢給新移民的部分,由於涉及大量審批核實工作,按「人頭」計行政成本極高。而今次陳茂波的「補漏拾遺」難處在於,政府為派發對象劃下多重限制,人力和其他成本預期會比上次多出一大截,粗略推算隨時要花三億元,甚至更多。

當年曾俊華在群情洶湧下,決定全民派錢6,000元。(資料圖片/陳焯輝攝)

延伸閱讀:【預算案.政策分析】傳財爺派「利市」 覓「利市封」成頭痛問題

2011「無差別」派錢 行政成本平均每人15元

2011年,時任財爺曾俊華宣布全民派6,000元後,外界同樣關注政府「如何派」的問題。由於香港人口規模、社會複雜程度等都難以和澳門直接比較,現實上難以參照澳門直接郵寄劃線支票的方式。要是要求市民憑身份證登記,到指定地點領取,又會引來治安隱患。

因此政府經多次討論後,還是通過各間主要銀行注入戶口派錢。那可說既方便又快捷,因為最麻煩的行政問題,已經一次過推給銀行解決,政府只需要付錢給銀行就可以了。翻查當時報道,有資格申領的有610萬人,銀行所收的人均手續費為15元,即最多需要9,000多萬元。但須注意,當年政府是「無差別」派錢,涉及的只是一個簡單查核身份證程序,問題相對容易解決。

但是,今次政府為派錢對象定下4大標準:一、沒有在香港擁有任何物業;二、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或傷殘津貼;三、在2017/18年度沒有繳交薪俸稅或退稅少於4,000元,並出示稅單為證;四、2018年12月31日或以前年滿18歲、持有香港身份證,並通常居住在香港,但因「個別原因暫時離港(如升學、工作)」,又可獲照派。對於這種既有「針對性」,卻又大規模的派錢舉動,有一個往例可參考,就是2011年關愛基金的派錢運作。

陳茂波(左)上周聯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右)見記者,公布補漏拾遺措施。(羅君豪攝)

延伸閱讀:【預算案.政策分析】那些年曾俊華派錢 為何只可一卻不可再?

當年由關愛基金「補漏拾遺」 行政成本一度要每人364元

話說當年曾俊華宣布全民派錢後,社會有聲音指計劃只向永久居民派6,000元,歧視新來港人士,於是政府透過關愛基金向低收入新來港人士「補漏」派6,000元,約23萬人受惠。申請人需要是綜援、醫管局醫療費用減免機制等的受助人,若然不是,1人家庭的入息上限為7,300元,2人家庭為1.46萬元,3人家庭為2萬元。

但其行政上的困難之處在於,這個派錢程序涉及受助人的資料審查,偏偏《私隱條例》之下政府機構的個人資料不能隨意交給關愛基金,令審核程序變得非常繁複。據時任關愛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羅致光所指,基金方面要抽樣調查申請人所報的入息資料,審核是否合資格,遇有可疑個案更要約見了解,為此增聘了160名臨時人手處理程序。

結果根據基金的初次估算,派錢計劃涉及的人均行政成本高達364元,引起社會譁然。後來基金重新計算,人均成本變成87元,即合共2,000萬。即使如此,人均行政成本還是經銀行「無差別」派錢的近6倍。

政府早前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向特定人士發放4000元資助。(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延伸閱讀:【派錢4000.政策分析】財爺急轉軚 兩代iPhone揭露一個絕望真相

比照2011年關愛基金處理辦法 粗略推算成本達3億

政府暫未公布今次派錢實際安排,只表示由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職津處)處理,增聘多少額外人手、涉及多少程序亦未有定案,因此現階段要談具體成本確實言之尚早。不過在此仍然可作一個初步推算:今次受惠人數為280萬,而上次關愛基金的行政成本最終以人均87元為基數,即起碼2.434億。

由於今次審查的成本與7年前相比,涉及因素太多,難以斷言,但可以暫時用最低工資作為參照點:2011年5月起實施的最低工資,水平為每小時28元,現時水平為34.5元,升幅約23.3%。除了各項成本如人工、辦公室租金上升之外,上一次關愛基金只針對申請人的入息等狀況,但今次涉及的派錢條件包括物業、領取福利、稅務、居港等範疇,要合作的部門至少涉及稅務局、差餉物業估價署、社會福利署和入境處,複雜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據悉今年的ACO空缺約1,000個,預料將吸引約30,000人申請,即約30人搶1個位。(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預算案.政策分析】派錢欲斷難斷 澳門「止痛餅」上癮前車可鑑

審查條件錯綜複雜 行政成本倍增

總體而言,愈是繁瑣的審查標準,政府需做的額外工序、跨部門合作就愈多,成本也會愈高。關愛基金的經驗早已說明,審查本身就是一個高成本工序。今次政府更要為派錢劃定重重限制,幾可肯定,行政成本既有「量變」,也有「質變」,推算今次派錢的行政成本,恐怕要3億左右,甚至更多。

但1億又好3億也好,對儲備過萬億的港府來說,都只是小菜一碟。歸根究柢,要是政府無心善用盈餘處理社會深層次矛盾,可以預期民間日後也會繼續要求政府「現兜兜」派錢。那與其每次都大費周章釐定和審核資格,倒不如將其系統化,成立一個「派錢事務處」,專門統籌派錢事宜和收集市民資料審核資格,省得過次次預算案都惺惺作態、唔派又派,反而可節省日後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