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警號防心臟猝死 醫生:年輕人不可忽視

撰文:黃卓然
出版:更新:

由心臟系統問題引致的突然死亡個案,醫學上稱為「心臟猝死」。心臟科專科醫生周榮興指,心臟猝死前或有4大警號,包括胸悶、昏厥、氣促、心悸。若本身有家族病史,或有「三高」即血脂高、血壓高或血糖高的人,出現上述警號便應盡快求醫。他又指,心臟病趨年輕化,近5年有部分個案是約30歲便需「通波仔」,相信與港人飲食習慣西化有關。

受賀爾蒙影響,男士比女士易患心臟病。(Getty Images)

心臟猝死成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炎等,可突然病發,並在1小時內奪命。周榮興指出,心臟猝死雖然無明顯病徵,但病發前亦可能會有警號,例如氣促,主要是由於患者的心臟無力揼血,令血液倒流及囤積於肺部,形成肺積水,患者便會氣促。另一個警號是胸悶,由於心臟與胃部接近,不少病人會誤以為是胃痛,更因此延誤治療。他說,其他症狀包括昏厥及心悸,若出現症狀若置之不理,後果不堪設想。

 

心臟病年輕化 30歲要通波仔

周榮興又指,近年心臟病年輕化,主要受飲食及生活習慣影響。臨床上,10年前只有20%冠心病患者為50歲以下人士,至今已達40%。他見過最年輕的心臟血管栓塞個案,僅約30歲,個案為男性,有肥胖及血壓高問題,因心痛求醫,確診急性心肌梗塞,需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俗稱「通波仔」。他又指,亦曾有個案出現胸悶,服食胃藥1至2星期沒好轉,最終因心痛,向心臟科醫生求醫,發現問題其實是心臟血管栓塞。

他透露,受賀爾蒙影響,男性比女性易患心臟病,其他心臟病高危因素包括吸煙、肥胖、糖尿病等。大概一半冠心病患者並無明顯病徵,容易延誤治療。他鼓勵市民有任何不適,尤其高危人士,應盡快求醫。

仁濟醫院與荃灣港安醫院推出心臟手術慈善計劃。(黃卓然攝)

心臟手術慈善計劃 資助20病人「通波仔」
另外,仁濟醫院與荃灣港安醫院第二次推出心臟手術慈善計劃,全額資助20名有經濟困難的心臟病人「通波仔」,計劃涉款200萬港元。資助對象為是香港人,經濟有困難但非綜援受助者,經仁濟醫院轉介的個案。除20個免費名額以外,經公立醫院轉介至荃灣港安醫院的接受心臟手術的個案,亦可獲七五折優惠,暫時不設限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