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秋天蟹季到 內地大閘蟹難供港又關「一國兩制」事?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秋天,為大地帶來大閘蟹。然而,可致癌的化學物二噁英,令一眾老饕難以食得安心。由前年起,來自內地、台灣的大閘蟹相繼被驗出二噁英超標,因此政府決定由今年9月起對售賣大閘蟹商戶實施更嚴格限制,並繼續採取較嚴的檢測標準,確保進口的大閘蟹安全無誤。
本來香港大閘蟹主要來自內地,但內地對大閘蟹二噁英含量並無統一可靠的檢測,要來到香港才可以真正檢測,但本地檢測設施又不足夠。導致的情況是,由如兩地檢測政策、標準「一國兩制」,大閘蟹「卡死」在中港關卡之間,不確定性太多,商戶生怕購入內地大閘蟹後全變「蟹貨」無法賣出,不敢入貨。市民要享用美味又安全的大閘蟹,可能會愈來愈困難。

九月份起賣大閘蟹要有許可證。(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大閘蟹】太湖無貨供港 惟陽澄湖蟹大豐收 零售價料跌一成

二噁英超標被叫停出售 大閘蟹變「蟹貨」

近年每到大閘蟹季,無論商戶或消費者都聞「毒蟹」而色變。現時香港對大閘蟹二噁英含量的標準,參考自歐盟及台灣的規管安排及本地食用大閘蟹的習慣調整而來,二噁英及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的總和,行動水平為每克樣本6.5皮克毒性當量(每克食物樣本1皮克,即萬億分之一)。由前年10月起,食物安全中心先後在來自江蘇太湖、湖南、台灣桃園等地大閘蟹樣本,驗出二噁英及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含量綜合超標。

近兩年間,政府亦一步步收緊大閘蟹進口及銷售。基於測試結果,政府前年叫停江蘇省部分養殖場的大閘蟹供港,去年又一度要求商戶先等檢測結果才出售。到今年7月,政府更公布自9月3日起,銷售大閘蟹的經營者必須領有食環署簽發的介貝類水產動物(大閘蟹)售賣許可證,或獲得食環署書面准許,進口商或分銷商亦要登記,並備存大閘蟹的記錄,要求愈來愈嚴格。

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指出,之前入口的大閘蟹均通過測試。(資料圖片)

政府收緊大閘蟹進口及銷售的做法乃出於食品安全考量,本身無可厚非,但大閘蟹來貨要新鮮,嚴格的檢測要求卻極化時間,就產生了矛盾。過往兩年,有部分商戶入完貨後才被告知不能出售,或是被「勸諭」延遲等化驗結果才出售,但由於二噁英檢測需時,到合格可供出售,大閘蟹都由肥蟹變瘦蟹,甚至淪為死蟹,一但出問題就整批不能賣,真的變成「蟹貨」,商戶蒙受損失,導致業界對政府怨聲載道。

到了今年,由於要再等食環署批准才可賣大閘蟹,但港府與內地相關質檢部門如何溝通協調,又未有回音,有業界指至今仍遲遲未拿到批文。因此有商戶顯得左右為難,不敢入貨,以免又蝕一筆。

香港對大閘蟹二噁英檢測標準較嚴。(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業界質疑歐盟標準對大閘蟹過嚴 本地二噁英檢測亦欠效率

事實上,業界對政府的安排有所不滿實有其原因,其中一個爭議點是檢測標準。現時每克樣本6.5皮克毒性當量的行動水平,是沿用自歐盟對魚及魚類產品(包括螃蟹)的肌肉部分規定。有業界人士就曾提出,這個標準是假設該食物在一年內恆常食用,才會對人體有顯著損害,但大閘蟹是季節性食品,正常人並不可能在一年之內不斷進食,質疑此標準對蟹類大閘蟹過嚴。

更現實的問題是,二噁英及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測試極為麻煩,根據政府前年底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需要兩至四星期左右才能完成。政府解釋,由於相關化驗工作需要高精準度,要由資深化驗人員在指定和受控的實驗室環境進行。然而政府認為,本港只有政府化驗所具備此規格,未見其他私人或大學化驗所可以做到。來港的內地大閘蟹要「坐蟹監」,進口商的倉租、死蟹損耗成本亦大幅上升。

延伸閱讀:【內地大閘蟹停供港.拆局】無毒靚蟹難求 自己大閘蟹自己養

香港從嚴檢測二噁英 內地不會專門檢測

如果本港檢測設施不足,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由出口地的檢測部門做,不過目前內地並未對大閘蟹二噁英檢測訂立標準。有內地業界人士就指,內地省市對大閘蟹會檢測農藥、獸藥殘留,但一般不會檢測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含量。即使內地先對大閘蟹進行二噁英檢測,基於和香港檢測標準未必一致,港府是否完全信納也是另一個問題。

結果,整個檢測程序相當低效率,待到各個來源的樣本檢測完成、批出批文之時早已「蚊瞓」,以致內地大閘蟹卡在中港關卡之間,兩地亦未就此有完整的協議安排。

有商戶去年曾抱怨,買了一批大閘蟹到舖頭,卻未能售賣。(羅君豪攝)

延伸閱讀:內地大閘蟹抵港 食環要求先驗後賣 蟹商怒斥:等得嚟蟹已死

食品檢測一國兩制 是堅持嚴格還是「網開一面」?

政府基於市民健康著想,參照歐盟水平對大閘蟹實施較嚴的標準,加強規範出售大閘蟹的商戶,本身並無問題。但在現實執行上,由於本地並無檢測二噁英的有效配套,政府又拿不出好的解決方法,也未和內地相關質檢部門溝通好。商戶無所適從之下,不敢貿然進貨,市民只好繼續等待。

其實就著中港食品檢測制度「一國兩制」問題,港府過往曾建議放寬部分供港食品的檢測水平,如食米鎘含量等,與內地看齊,但一般都惹來猛烈批評。到底港人又是否願意為了食品進口方便,而支持放寬大閘蟹檢測水平,冒上健康風險?這或許需要留待政府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