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逼爆公院? 何喜華反駁人口老化為主因 單程證人士仍年輕

撰文:麥凱茵
出版:更新:

本港公立醫院長期爆滿,醫護人員苦不堪言。有醫護組織早前公開提倡政府停止每日150名單程證名額,但特首林鄭月娥反駁說法,認為持單程證來港人士非高齡長者,批評不應排斥他們。關注新移民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今日(23日)發文,強調公院爆滿的主因是人口老化,若即時削減單程證也不見得問題會立即改善,引用數據推算單程證人士只佔總公院病人中的0.5%,重申家庭團聚為基本人權。

何喜華強調家庭團聚為基本人權,社會將公營醫療爆煲的矛頭指向新移民是失焦。(資料圖片)

多個政黨本周日(17日)與多個民間團體遊行,指每年五萬名持單程證來港人士對房屋和醫療需求龐大,要求政府削減單程證限額和收回單程證審批權。醫護組織「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亦表明,接獲不少前線醫護反映大批單程證人士到公院求證,增加醫療負擔,促檢討單程證。

何喜華:減醫護壓力 醫管局應改善人事資源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撰文,指出公院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問題,應該是由政府及醫管局着手改善人事資源管理,而非社會所指摘新移民增加醫療負荷。他同時又重申,家庭團聚為基本人權。

公院住院中有43%是65歲或以上人士。(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文章分析指出,2017至18年度使用公院住院及日間住院服務病人中,43.4%為65歲或以上人士,佔79萬;10年間的增加54.6%,認為公院的壓力增長來源是65歲或以上人口的增長。

十年間65歲以上使用增五成四 新移民年齡僅為33.9

何喜華引述統計處的數字指,由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間,65歲或以上的人口增加33萬人,由89萬上升至約122萬,增幅為37.7%。新移民的年齡中位數只是33.9歲,較全港人口的44.3歲為低。數據也反映,由2011至2017的七年間,65歲或以上單程證的新移民,每年只佔單程證總數不足2.5%,故認為單程證人數增長,不可能大幅增加醫療服務的負荷。

何喜華認為年輕的新移民可以補充本港的人力資源。(鄭子峰攝/資料圖片)

批矛頭指向新移民令他們成代罪羔羊

按以上的數據推論,何喜華認為就算即時削減單程證,每年可減少公院服務人次也非常有限,當中只有約0.5%是持單程證來港的人士(詳見表)。他怒斥,有人將公營醫療爆煲的矛頭指向新移民,令一向弱勢及受歧視的他們慘成箭靶及代罪羔羊。

何喜華強調,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為54.2%,與全港人口的58.7%相若;男性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更高達73.2%,更高於全港人口的68.4%,故他們來港是填補了本港未來的人力資源需求,冀社會現在應重新確定家庭團聚實為基本人權,理性討論本港人口政策。

何喜華反駁新移民致使公立醫院逼爆主要論據

統計處數據顯示,2016年中時65歲或以上人口有16.6%,但醫管局數據顯示,2017/18年度65歲或以上的病人已分別佔住院人次、急症室求診人次、專科求診人次約三至四成多不等,亦佔總住院日數超過一半。

現時公營醫療服務的主要壓力是由於人口老化,因單程證造成的人口增長確實並非主因。
何喜華

過去十年,65歲或以上病人年齡組別在上述三種醫療服務人次(人次、急症室求診人次、專科求診人次)的增長率,超出64歲或以下組別的增長率。其中專科門診的增長率47.6%,住院服務的增長率更高達54.6%。

可見現時公立醫院的壓力增長來源是65歲或以上人口的增長,並非其他年齡組別的人口增長。
何喜華

統計處數字顯示,由2006年中至2016年中的十年間,64歲或以下的人口由約597萬,增加15萬至約612萬,增幅只有2.5%;但65歲或以上的人口卻由約89萬,增加33萬至約122萬,增幅高達37.7%。

正是65歲或以上這年齡組別近四成的人口增長,大幅增加了醫療服務的壓力。
何喜華

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新移民的年齡中位數只是33.9歲,較全港人口的44.3歲為低,若以民政事務總處調查持單程證入境者而公布的「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統計數字」計算,由2011至2017的七年間,65歲或以上單程證入境者每年只佔單程證總入境者不足2.5%,七年來亦只有4,740人,即每年不足700人。

由此可見單程證來港者並無加速本港人口老化,亦不可能大幅加重醫療服務的負荷。
何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