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不快樂! 僅0.3%學童睡覺多於10小時 未夠六歲已有焦慮症狀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今日(4日)是兒童節,但調查發現香港兒童不快樂。根據《快樂兒童約章》內容,主張兒童有充足睡眠、閒暇時間等。但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早前調查發現,雖然超過9成受訪家長及學校代表對約章理念表示認同,但不少學童睡眠不足,每日要花3小時做功課及溫習,扣除睡眠、上學等後更無充足閒暇時間,更只得0.3%受訪學童有多於10小時睡眠時間。
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陳國齡指出,現時香港學生的學業壓力沉重,有兒童不足6歲已出現焦慮症狀,呼籲校方及家長雙方配合,而教育局亦應訂立指引,以實踐約章內容。

陳國齡指出,學童做功課及溫習時間約佔3小時。(資料圖片)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與社區協作夥伴,於去年7月至12月期間,就學童的壓力指數及《快樂兒童約章》進行問卷調查,分別訪問了18名小學學校代表,以及約2,000名家長,了解約章於日常生活實行的可行性等。

學童睡眠不足

約章建議,5至12歲的小朋友每晚要有10至12小時的睡眠時間。不過,根據是次的調查結果,有超過一半的學校代表不認同學生有充足睡眠;而家長評估的子女的睡眠時間平均只得8.26小時,僅0.3%受訪者「達標」,即睡眠時間多於10小時。

陳國齡呼籲校方及家長雙方配合,實踐《快樂兒童約章》。(王潔恩攝)

一年四次評核 小童現焦慮症狀

調查又指出,有逾八成家長指出,子女的校內全年評估總次數為4次,更有9%受訪者稱評估次數超過4次。若以10分為滿分計算,有三分之一的家長指出,子女的壓力指數達7分或以上。

身兼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與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的陳國齡說,現時學業壓力沉重,近年幼稚園的競爭亦非常激烈,有部份未夠6歲的兒童出現焦慮症狀,更可能出現倒退行為如失禁等,亦有學童拒絕返學,情況有上升趨勢。她解釋,學生拒絕上課,與能力差距及朋輩關係息息相關,而前者起因往往來自家長給予的壓力,過去曾要求相關家長替子女轉校,但他們通常不願意。

近半子女無充足閒暇時間

約章建議子女多進行閒暇及親子活動,以釋放壓力。不過,陳指出,若不計及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下課後扣除做功課、溫習、睡眠等時間,子女的閑暇時間所剩無幾。調查更有接近一半的家長指出,不認同子女有充足閑暇時間。陳國齡指出,不少家長見到子女有空閒時閒,就為子女安排更多課外活動,令閒暇時間更少。

她表示,閒暇意指非結構性時間,兒童可以有空間放鬆、對自己的活動有自主權,「有家長話,平時安排左時間比佢學踢波,明明見到佢玩得好開心、不停笑…但都係學習,並非自己決定…就算踢波都會有壓力。」

陳國齡又引述調查顯示,若學童每日有一小時以上的閒暇時間,其壓力會較每日少於30分鐘閒暇時間的學童為低。

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家長指出,子女的壓力指數達7分或以上。(資料圖片)

調查又發現,學童做功課及溫習時間,分別以1至2小時佔多數。陳國齡坦言,學童做功課及溫習時間佔3小時,其中以SEN學生情況更甚,有低年級的小學生連看電視的時間都沒有,晚上11時才做完功課。她建議,校方調節功課量,父母亦不應安排太多課外活動,讓子女有更多閒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