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戶屈居百呎單位 影響半歲幼子發育遲緩 長子常與丈夫爭執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全港有逾20萬人居於不適切住所,不僅居住環境惡劣,更影響基層住戶的身心健康。
阿萍現時共一家四口,以每月5500元租住面積僅百呎的劏房單位,意味著人均居住面積僅得約25平方呎。生活環境固然惡劣,要面對水浸威脅,亦窒礙家中年僅半歲的兒子發育,「佢體重同身高只係得3、4個月大。」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指出,根據去年所作的調查,本港劏房戶的人均居住面積為49.6平方呎,相信今年的數字將再創新低,促請政府盡快為人均居住面積訂立標準,以解基層住戶的燃眉之急。

阿萍一家四口居於百呎的單位。(洪嘉徽攝)

走進荃灣區內的一所唐樓,樓梯間內不但暗黑無光,更充斥著垃圾的酸餿味,惟卻是阿萍每日歸家的必經路。阿萍約兩年前租住位於荃灣區內一所唐樓的劏房,一家四口屈居於只有約100呎單位,只夠放置一張碌架床,旁邊已是用作煮食的爐頭,不但飽受油煙問題影響,「連行去廁所都要側住身行。」住所的廁所排水系統同樣出現問題,不但經常出現淤塞,更曾令屋內水浸。

阿萍的幼子受生活環境影響,出現發育遲緩。(洪嘉徽攝)

內在環境固然惡劣,阿萍同樣受屋外情況困擾。由於單位正對著大馬路,面對每天熙來攘往的人群及車龍,不但構成噪音問題,更不時從食肆傳來陣陣油煙味。成年人尚能啞忍,但最令阿萍痛心的是其幼子的情況。阿萍稱其年約半歲的幼子,因受噪音影響長期難以入睡,經母嬰院檢查後發現有發育遲緩的情況,「體重同身高都同3、4個月的差不多。」此外,惡劣的居住環境亦影響家人的關係,長子與丈夫正正曾因作息時間有別而發生爭執。

因家中面積狹窄,阿芬指其幼子經常撞傷。(洪嘉徽攝)

惡劣情況同樣出現於阿芬的家中,她現與一家三口、以每月4000元租住約80平方呎的單位,人均居住面積約為26平方呎。其年約1歲的兒子正值好動時期,但由於屋內環境狹窄,令他經常於走動時撞到檯凳受傷,「試過撞到個頭流晒血。」而屋內的排水系統同樣惡劣,曾經出現堵塞導致屋內水浸。她於兩年前起輪候公屋,惟未有任何消息;因應住所環境惡劣,她亦考慮遷出,但礙於同區的劏房單位租金高企,加上搬遷麻煩,故選擇續租。展望將來,她希望政府能訂立人均居住面積的標準,並加強監管改裝單位的工程。

伍女士連同政府津貼、長子給予的生活費等,每月只有近萬元收入,當中逾半用作交租。(洪嘉徽攝)

另一名居於葵涌區、約150平方呎單位的伍女士,坦言現時租金高達每月6000元,對依靠政府津貼維生的她屬沉重負擔。伍女士解釋,連同政府津貼、長子給予的生活費等,每月只有近萬元收入。租金已佔去逾一半,餘下金額仍需要用作照顧患有抑鬱症的幼子。她希望政府能設立租金管制,限制租金水平。

黃嘉浚認為政府應盡快為劏房戶訂立人均居住面積。(洪嘉徽攝)

根據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於去年所作的調查,本港劏房戶的人均居住面積為49.6呎。不過組織幹事黃嘉浚指出,根據他們今年內接觸的個案,不少住戶的居住面低已遠低於此數,相信日後的情況將越趨嚴重。他稱,現時公屋面積有既定標準,建議政府應同樣為劏房戶訂立人均居住面積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