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過去三年推安寧照顧服務 減輕晚期病患不適、抑鬱徵狀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起,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為患有慢性及晚期病患的長者提供安寧照顧服務、培訓專業人員及並舉辦公眾教育活動。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周燕雯博士指,調查顯示晚期病患接受服務後,身體不適徵狀指數由9.7下降至7.9,減低18%,而抑鬱徵狀指數亦有減低。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周燕雯指,調查顯示病人接受服務後,身體不適徵狀指數由9.7下降至7.9,減低18%。(黃詠榆攝)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主導,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為患有慢性及晚期病患的長者提供安寧照顧服務、培訓專業人員及並舉辦公眾教育活動。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周燕雯博士指,計劃自2016年1月啟動,至今已培訓超過1萬名社區及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服務社區及36間安老院舍、共5,000多名在家寧養的晚期病患長者及其家屬。

周燕雯指,團隊於計劃開始三個月後,對參與計劃在家寧養的受惠病人及其家人進行調查,了解他們於生理及心理上的轉變。周指,調查顯示病人接受服務後,身體不適徵狀指數由9.7下降至7.9,減低18%。

在家庭實務問題方面,病人的擔心指數亦由1.1下降至0.5,下跌55%。周續解釋,家庭實務包括多方面,如病人想出外走動、照顧者需24小時貼身照顧患者、甚至是購買醫療器材煩惱等。而計劃正好安排了護士、社工上門探訪,除了教導照顧者紓緩技巧,亦分擔了照顧者的壓力。

另一方面,病人的抑鬱及焦慮徵狀亦分別減低47%及31%。而家人的焦慮徵狀及照顧壓力亦分別減低27%及19%。周燕雯強調,服務不是著重提供治療,而是提供心靈上的紓緩、實務支援、教導放鬆技巧。周續指,不少晚期病人覺得自己很「無用」、沒有貢獻,但多與義工傾談、參加活動後,始意識到「原來自己仲有好多叻嘅嘢。」

第二階段「賽馬會安寧頌」計劃今(7日)舉辦啟動禮。(黃詠榆攝)

另外,團隊亦於2016年至2018年間,委託了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了三階段全港性電話調查,隨機訪問4,638名市民,發現公眾對安寧照顧認識增加。結果顯示,有聽過「安寧照顧」的比例,2016年為30%,2018年則上升至39%,上升9個百分點。

近日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再次撥款,推行第二階段「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預計兩個階段合共撥款逾2.55億元。第二階段已於2019年1月正式展開,服務亦由36間安老院舍擴展至48間,培訓更多安老院舍員工。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日(7日)於啟動禮指,由第一階段計劃以來,不少年長人士、晚期病人獲得多方面的臨終支援,而第二階段延續至2021年,期望資助能讓服務單位優化服務模式,從而讓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