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重申非放寬PM2.5標準 環諮會冀當局向公眾清晰交代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五年一檢的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在去年十月結束公眾諮詢,當中備受爭議是即使收緊二氧化硫和PM2.5的標準,同時容許新標準下PM2.5的24小時平均值超標次數從目前的9次增至35次,被批指標過於寬鬆。
環諮會今日(6日)開會討論更新空氣質素指標建議,環境局用數據遊說眾委員收緊的指標比現時的指標更為嚴格。經一輪熱烈討論後,環諮會主席黃遠輝期望局方清晰計算本港持續空氣質素改善,做好公眾解說、區域合作,達至世衞終極目標。

環諮會今日開會討論更新空氣質素指標建議。(勞敏儀攝)

環境局早前就檢討收到282份意見,約四分之一回覆反對調整PM2.5指標的可容許超標次數至建議的35次,或表示對建議有所保留。此外,多名環諮會委員表示無法理解PM2.5的24小時平均值超標次數從目前的9次增至35次,質疑「唔知究竟係收緊定放寛咗」,又質疑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和臭氧指標為何原地踏步。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在會上解釋,目前暫未有國家做到世衞嚴格而前瞻的水平,本港只能逐步收緊,希望最終達到世衞空氣質素指引。根據環保署數據,2011至2017年間本港一般空氣質素監測網絡錄得PM2.5的24小時平均濃度超過現時指標17次,但錄得超過建議的新指標則有30次,多名官員強調建議收緊的指標確實比現時的指標更為嚴格,亦希望公眾整體上從年均值、日均值及超標次數評估成效,強調這是一個改善。

謝展寰又解釋,2004年本港有1570小時能見度較差,至去年已降至475小時,相信有明顯空氣質素改善;而臭氧問題在歐美地區亦未完全解決,「改善空氣污染有幾個階段,最容易解決是二氧化硫,其次是煙霧,其後臭氧才會下降」,認為隨與內地合作增加,相信臭氧濃度未來數年會下降。

黃遠輝冀政府做好公眾解說

環諮會主席黃遠輝在會後表示,數據上空氣質素指標是明顯收緊,有委員建議政府讓公眾了解持續空氣改善,則就政府掌握資料及改善空氣質素措施,利用模型式計算空氣質素實質改善,以及對經濟、健康的好處,希望署方做好公眾解說。被問及新指標會否令工程環評更容易通過?黃遠輝指,新指標用於環評報告,但不能收緊到無法進行任何對環境有影響的工程,長遠希望整體指標進一步收緊,最後達至世衞終極目標,亦逐步收緊容許超標次數,並形容今次是一種更新,先實施新指標,日後再評估超標次數有否收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