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聚令|健身室停業至少42日 拳館教練或放棄20年心血灰心移民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政府延長「限聚令」至5月7日,期間11個場所需繼續關閉,當中健身中心需停業至少42日,惟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只為健身中心提供一次性10萬元資助。停業令延長令業界雪上加霜,有業界批評政府把關不力而令業界承受惡果,事前毫無諮詢,也不了解業內狀況。有業界表示難得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卻被政府一下子打沉,意興闌珊之餘更考慮結業離場移民離開香港,放棄20年打拼的心血。

政府延長「限聚令」至5月7日,期間11個場所需繼續關閉,當中健身中心需停業至少42日。(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業界轟不論大小劃一補貼 斥馬逢國不知業界規模

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向每名在體育總會註冊的教練發放7,500元補助、健身中心營運者有一筆過10萬元現金津貼。健身中心、拳館、瑜珈中心及舞蹈教室業界人士今(23日)開記者會,有多名業界批評政府封關不力,卻要業界承擔惡果;又指即使健身會籍及課堂是預繳式消費,惟停業期間需一併延長有關會籍及課堂,故同樣是零收入,批評補貼連一個月租金也不夠支付,也未知申請詳情。

重新開門日子一再延遲,健身搏擊運動業界大聯盟召集人柯尊鼎表示考慮結業,指出其經營的RMG泰拳健體中心面積約4,500呎,僱用12名員工,當中10人屬自僱人士,月租13萬元,補貼不足以支付租金,但行業卻開始萎縮,「市場已被政府出手打到快無了」,連一個與政府對話機會也沒有。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早前說「唔係抗疫,我都唔清楚業界原來有咁多人」,柯尊鼎說「我們業界真的好多人,多過你想像的10倍」,直言泰拳也多次為港奪金,絕非毫無貢獻。

業界又認為,食肆更高危,但做足保護措施後仍可營業,希望健身室要求學員戴口罩後,可以重開。

健身搏擊運動業界大聯盟召集人柯尊鼎指,自疫情開始經營已感困難,平均一個月虧損15至20萬元。(勞敏儀攝)

從天台做到千呎拳館 柯尊鼎心灰意冷考慮移民

入行20年,柯尊鼎說自疫情開始經營已感困難,平均一個月虧損15至20萬元,「好灰」!他續指,聽到政府第二次延長14日停業令,心情開始忐忑,即使從新開業,也要支付人工,心中盤算還有多少學生可維持經營?直至第三次延長,開始考慮放棄多年心血,「極度難受,每晚難以入睡」,他說「這是我人生唯一的興趣,難得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行內有少少成績,拳館由最初在天台,慢慢擴大至數百呎(拳館),最後逾千呎」。

在公屋長大的他,由積蓄只有兩萬元至有數百萬元開一間拳館,一切來之不易,但他嘆言在人生最高點跌下來,不是因經營不善,而是政府把關不力,令疫情蔓延,在困難時候他也到處撲防疫物資派發,最終政府卻把他逼至牆角。據他了解,疫情開始有約30 間泰拳健體中心結業,佔泰拳業約一成。他指,若最終無法經營下去,只能忍痛離場,計劃六月移民至台灣,希望去一個有制度地方。

健身中心、拳館、瑜珈中心及舞蹈教室業界人士今(23日)開記者會,有多名業界批評政府封關不力,卻要業界承擔惡果。(勞敏儀攝)
謝小姐擔心即使日後重開場地,也會如酒吧業般朝夕令改。(勞敏儀攝)

瑜伽導師覓戶外地一對一上堂

全職瑜珈及拳擊導師謝小姐入行逾20年,她表示,辛苦考取不同導師牌照,停業令令一切停擺;因工作室及拳館開設在工廈,未知能否領取10萬元補貼,問及體育總會也不知申請情況,無奈說「我們不是少數,一直在默默耕耘,努力在自己圈子打拼」,在疫下卻苦無支援,「政府說要培育運動員,但教練也快要死,如何培育?」

受停業影響,謝小姐改變運作模式,化身「外賣仔」到方便學生的海濱長廊等地方上一對一私人教練課程,有時需自備啞鈴上堂,「一星期上到三堂已偷笑」,但對比疫情前團體健身課堂一周已有約30堂,收入大不如前,擔心即使日後重開場地,也會如酒吧業般朝夕令改。

▼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 多項措施▼

+11

東區區議員李予信表示,政府無法掌握行內運作模式,也不向業界諮詢,質疑為何不能如美容按摩業般按場地規模發放津貼。立法會議員陳淑莊也補充,健身中心行內種類包羅萬有,包括武術、拳擊、瑜珈等,單靠一筆過10萬元難以支援業界。

業界建議,應以中心規模、租金或營業額比例作出相應合理補貼,可參照餐飲業界安排,按處所的面積大小提供28萬至220萬元補貼,並代支付受影響員工或自僱人士8成薪金。

健身中心、拳館、瑜珈中心及舞蹈教室業界人士召開記者會。(勞敏儀攝)

▼限聚令升級延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