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2020】通識教師:新聞自由必答題毋須闡述立場 卷二分高下

撰文:鄺曉斌 李耀宗
出版:更新: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首科核心科目通識科今日(27日)開考,今年卷一的「新聞自由兩難」必答題難倒不少考生。有資深通識科教師直言,相關題型是首次出現,惟作答方式與過往的「程度」題相若,考生在該題上毋須闡述個人立場;然而,即使答案包含個人立場,亦未必會扣分。
他指,今年卷一的問題相對「貼地」,大多涉及描述特徵、趨勢、數據整合及分類能力等,大部分考生均能應付;考生能否在通識科「摘星」,則卷二的表現分高下。
另外,有教師認為,今屆考生經歷示威、罷課、人鏈、疫情、停課及延期開考,失去大量「操卷」機會,甚至沒有模擬考試訓練,因而為今屆學生成績感到擔憂。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首科核心科目通識科筆試今日(27日)正式開考。(梁鵬威攝)

通識科卷一共設3條必答題,今年分別涉及青少年使用互聯網問題、國際人口問題,以及要求考生根據資料,描述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意見的主要特徵;考生需就試題提供的資料及就自己所知,指出兩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闡述答案。

通識科兩份試卷題目「貼地」

教協理事、資深通識科教師張銳輝表示,今年通識科兩份試卷涵蓋各大單元,題目相對「貼地」,例如卷一問及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等學生經常接觸的議題,及卷二第二題涉及的「國進民退」議題,而考卷難度則與往年相若。但他認為,今年考核的未必屬於「熱門貼題」,學生未必在課堂上學過,然而稍花心思分析,便能扣連部分所學知識。

張銳輝指,卷一的(a)分題通常考核數據整合、分類能力、描述特徵及趨勢等,只要考生運用所學技巧,已能取得基本分數。另一名通識科教師方景樂則認為,考生能否在通識科「摘星(考獲5*或5**)」,卷二的延伸回應選答題能分出高下。

資深通識科教師張銳輝(左)表示,2020年通識科兩份試卷涵蓋各大單元,題目相對「貼地」。(梁鵬威攝)

首現「兩難題」闡述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

至於備受關注的卷一第三題,學生須闡述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情境。張銳輝直言,「兩難」題型較罕見,印象中是首次出現於通識科。至於此題是否屬於「政治題」,他認為,任何具爭議性的議題都可以是「政治題」,例如興建焚化爐都可以成為政治問題,第三題(a)部分只要求分析客觀數據,(b)部分則視乎學生能否舉出合理理據,言之成理、合理論述便已滿足題目要求,評分高低並非取決於考生的個人取向。

張銳輝續指,第三題並無要求考生表達立場,考生毋須在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取捨,亦毋須表達個人立場,作答方式上與過往的「程度」題型類近。若考生在答案中闡述個人立場,張銳輝指,在題目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寫上個人立場未必會扣分,但相關題目只要求考生闡述「兩難」,因此答案或不夠全面。他又指,評卷員不會介意考生使用反修例運動期間的事件作例子,只要是基於事實則可。

方景樂表示,今屆考生失去大量操卷機會,甚至沒有模擬考試訓練,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因而為他們感到擔憂。(梁鵬威攝)

另外,方景樂表示,今屆考生經歷示威、罷課、人鏈、疫情、停課及延期開考,失去大量「操卷」機會,甚至沒有模擬考試訓練,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因而為他們感到擔憂。他指自己作為教師,需花費更多時間疏導學生的情緒。

近年通識科屢遭建制派攻擊,部分人認為該科導致學生的思想變得偏激,要求改革甚至取消通識科。方景樂認為,通識科能讓學生學習持平、多角度思考,甚至要在自身立場以外,思考另一方意見;若課程檢討後,會針對通識科、刪減教學內容,他會感到可惜。

+6

考評局:考生須理解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在政治事務等意義

考評局通識科考核簡介指,第三題的(b)分題考生須理解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兩者在生活素質和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等方面的意義和需要,並辨識它們背後的矛盾或相對立的價值,從而解釋為什麼這些矛盾或相對立的價值會造成兩難情境。

考評局指,考生須考慮不同角度,對相關概念或價值的關係作檢視和對照,例如自由與秩序、權利與責任等;題目並非要求考生在兩難情境中選擇和解釋哪一情境較重要或次要,而是指出和解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