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建首條輸水隧道 貫通兩個水塘 助荔枝角禦50年一遇大雨

撰文:張嘉敏 廖淑怡
出版:更新:

長沙灣英華街、通州街一帶過往經常出現水浸,渠務署於2005年推出「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以改善水患情況。
計劃包括興建一條接駁九龍副水塘及下城門水塘的「水塘間轉運隧道」,全長約2.8公里,為全港首條貫通水塘的輸水隧道。目的為騰空溢滿的九龍副水塘,以改善荔枝角區的防洪能力,及可應付50年一遇的大雨。
渠務署排水工程部工程師葉浩朋指,工程使用直徑3米的隧道轉挖機,可加快工程效率之餘,亦可減低工程造成的震度及噪音,響減低對周遭郊野公園的影響。

+4
渠務署打造首條輸水隧道,將貫通九龍副水塘及下城門水塘。(鄭子峰攝)

九龍水塘群共4個水塘,包括石梨貝水塘、九龍水塘、九龍接收水塘及九龍副水塘,容量為290萬立方米;而當中九龍副水塘於2018年至2019年的溢流量分別為291萬及293萬立方米。而下城門水塘的容量為430萬立方米,並自2007年起沒有溢流紀錄。

隧道貫通九龍副水塘至下城門水塘

渠務署於2019年展開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的建造工程,將興建一條長約2.8公里的隧道,貫通九龍副水塘至下城門水塘。隧道的進水口將設於地理位置較低的九龍副水塘,而排水口則在下城門水塘,於九龍水塘群溢流的雨水可經隧道輸送到下城門水塘,而隧道亦會設有智能水閘,監察下城門水塘的容量。

渠務署將用直徑3米的隧道轉挖機。(鄭子峰攝)

騰空九龍副水塘約35萬立方米蓄洪空間

輸水隧道可為九龍副水塘騰出約35萬立方米的蓄洪空間,減少因溢流而流入荔枝角區的雨水排放系統的流量,亦可改善該區的防洪能力,預計可以應付50年一遇的大雨。此外,興建隧道後每年可額外收集約340萬立方米的食水。

渠務署使用直徑3米的隧道轉挖機進行工程,將可增加工程效率,並可減低工程期間產生的震盪及噪音,減少對附近郊野公園的環境影響。此外,轉挖機可以接駁機械臂,在轉挖期間同時建造隧道內壁,縮短隧道建造所需的時間。隧道轉挖機平均每個月可轉挖300米,將於7月開始工程。

渠務署排水工程部工程師葉浩朋稱,受疫情影響,早前隧道轉挖機生產過程受阻,正相討額外措施追趕進度,估計完工日期未有受影響。(鄭子峰攝)

渠務署排水工程部工程師葉浩朋稱,受疫情影響,早前隧道轉挖機生產過程受阻,正相討額外措施追趕進度,估計完工日期未受影響。他又指,英華街、通州街一帶以往常有水浸發生,於2012年啟用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後,已改善有關情況。

「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由渠務署於2005年7月制定,包括建造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與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於2012年啟用,而水塘間轉運隧道則預計在2022年完成,造價約12.2億元。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