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重患者礙心肺須入ICU 東區醫院物理治療團隊助康復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襲港半年,東區醫院隔離病房共有40多名病人需要接受物理治療,當中7人是確診者。東區醫院物理治療部接受《香港01》專訪,分享過去數月,與隔離病房病人並肩對抗病魔。
東區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吳家樺表示,部份患者的呼吸不暢順,加上長期臥床,以致心肺功能下降、筋骨和關節繃緊、肌肉力量變弱等,其中長者的情況尤其容易轉差。
她透露,該院有兩名患者康復出院後,仍需定期接受物理治療,主要針對肩膊僵硬、手部神經創傷等後遺症,訓練心肺功能。

吳家樺表示,東區醫院在2月底迎接首名需要物理治療的病人。(高仲明攝)

物理治療師工作期間全身出汗 每日洗澡三次

東區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吳家樺表示,東區醫院在2月底迎接首名需要物理治療的確診者,起初是「一個治療師一腳踢」;3月該院的留院患者大幅上升,團隊便增至每輪兩人,至今共有13名物理治療師曾照顧新型肺炎患者。

每天9時前開工,患者一個接一個

東區醫院二級物理治療師姚正剛憶述,3月底至4月初是最忙碌的日子,每天需照顧6至8名患者。「2月有打邊爐群組、佛堂群組,以老人家為主,比較多需要物理治療。佢哋都未出院,3月尾就多咗好多海外回流嘅年輕人。」他在4月初加入團隊,每天9時前開工,患者一個接一個。物理治療師需要穿起全套保護衣,用力抬起患者的手腳來回郁動,不出數分鐘便渾身是汗,他笑言,上班日子需每天洗澡三次,「朝早巡完病房沖一次,午後巡完病房沖一次,返屋企再沖一次。」

七名確診者曾接受物理治療 多數在深切治療部留醫

東區醫院隔離病房共有40多人曾接受物理治療,當中7人是新型肺炎確診者,大部份在深切治療部留醫。吳家樺解釋,患者的呼吸不暢順,加上長期臥床,以致心肺功能下降、筋骨和關節繃緊、肌肉力量變弱等。其中長者的情況尤其容易變差,甚至「喺床爬起身都難」。

為患者度身訂造小法寶 療程約需一小時

物理治療師逢周一至周五提供服務,為患者度身訂造療程,動作針對肺部復康和肢體鍛鍊。肺部復康屬於胸肺科物理治療,包括呼吸練習、拍痰、咳痰、抽痰等;而肢體鍛鍊旨在放鬆筋骨和加強肌肉力量,譬如走路、做拉伸運動等。她表示,治療時間因人而異,大部份患者每天約需一小時。

醫院規定送進隔離病房的物品只能「有入無出」,加上患者的活動能力一般較弱,不適合以健身機器進行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靈機一觸,將日常用品變成鍛鍊小法寶。吳家樺舉例稱,「吹氣練習可以用水樽裝啲水,睇下佢(患者)可以吹到啲水有幾高,又或者拎紙條畀佢哋吹郁。拉手腳筋骨就可以用毛巾、衫褲或者被單。」

左起:東區醫院二級物理治療師姚正剛、東區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吳家樺、二級物理治療師陳穎珊。(高仲明攝)

康復者呼吸較差、肩膊僵硬、手部神經創傷 

吳家樺透露,部份患者康復出院後,「行路條氣無以前咁好,步速無以前咁快,路程無以前咁遠」。他們需要定期進行心肺功能練習,譬如使用單車機,跑步機等儀器。目前,東區醫院有兩名康復者需要接受物理治療,包括上門服務,以及到門診覆診。他們每周會治療一次,每次一至兩小時,主要針對肩膊僵硬、手部神經創傷等後遺症;物理治療師亦會持續監測他們的心肺功能。

姚正剛憶述,三月底至四月初是最忙碌的日子。(高仲明攝)

「遙距」物理治療 讓患者跟隨教學影片做運動

姚正剛表示,除了傳統的物理治療,亦有8名患者曾接受「遙距」物理治療。他解釋,此服務為減省物理治療師的人手需求,更重要是節省保護裝備。遙距物理治療主要提供予知識水平較高,以及病情較良好的患者,譬如有少量痰、肺片有點花的年輕人。患者以電話掃描二維碼,便可閱讀物理治療的說明書和教學影片,當中涵蓋了十多款運動,針對不同需要。物理治療師會每天打電話,提醒患者做運動,「有時打電話畀一個病人,佢哋(患者)會全個病房都一起做(運動),甚至有外國留學生帶埋瑜伽墊喺入面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