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大研究:兩成患者肝臟受損 料病情惡化風險高八倍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襲港逾半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本港首1,040名患者,發現其中約兩成人肝臟受損。團隊推算,這類患者的病情惡化至需留醫深切治療部、使用儀器輔助呼吸,甚至死亡的風險為其他患者的八倍。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解釋,當身體出現炎症反應,都可能觸發反應性肝炎;而肺炎亦會影響血壓及供氧不穩,造成缺血性肝炎。另外,患者服用抗生素、類固醇或抗病毒藥物,均可能影響肝功能。
研究團隊建議,醫護應每周為新冠肺炎患者作兩次肝功能檢查,以及早發現他們的病情。研究成果已於著名醫學期刊《Gut》發表。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本港首1,040名患者,發現其中約兩成人肝臟受損。(左起:黃煒燊教授、黃麗虹教授及葉卓風博士)(中大圖片)

首千名患者年紀較輕 估計現時不止兩成患者肝臟受損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分析了本港首1,040名患者,年齡介乎22至52歲,中位數為35歲。團隊發現23%患者體內的肝酵素「谷丙轉氨酶」或「 谷草轉氨酶」水平上升,反映他們的肝臟受損。換言之,每四至五名新冠肺炎患者當中,便有一人肝臟受損。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表示,被各類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有機會出現肝炎、膽汁淤積或同時有這兩種症狀。

另外,在患者數據中,有53人曾留醫深切治療部、22人曾需要儀器輔助呼吸,以及四人病逝,當中逾七成人有肝臟受損。團隊估計,有肝臟受損問題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風險推算是其他患者的八倍。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補充,年紀大是肝臟受損的高危因素之一,團隊已分析的首批患者年紀較輕。她估計在本港第三波疫情爆發後,患者肝臟受損比例應不止兩成。

黃麗虹解釋,當身體出現炎症反應,如一般肺炎或其他感染,都可能觸發反應性肝炎。(中大圖片)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葉卓風表示,有肝臟受損問題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嚴重惡化的情況明顯較其他患者多。黃麗虹稱,常見肝受損可分為兩類,一是患者本身肝臟有問題,或者與新冠肺炎有關。千多名患者當中,僅4%人本身患乙型肝炎,0.3%人本身患丙型肝炎,比例非常低。

黃麗虹解釋,當身體出現炎症反應,如一般肺炎或其他感染,都可能觸發反應性肝炎。而肺炎亦會影響血壓及供氧不穩,造成缺血性肝炎。另外,患者服用抗生素、類固醇、抗病毒藥物,如蛋白酶抑制劑、利巴韋林及干擾素,均可能影響肝功能。她又稱,用藥未必是單一影響肝臟的因素,因服藥者本身的肺炎病情亦較嚴重。

▼第三波爆發 政府延長限聚令、晚市禁堂食等措施▼

+8

研究團隊向亞太地區提出36種治療肝病病人的建議,包括醫護人員為新冠肺炎患者每進行兩次肝功能檢測,如情況有異常,次數可更為頻密。此外,就乙型肝炎患者,應開始進行抗肝炎病毒治療。她又提到,蛋白酶抑制劑應避免與乙肝抗病毒藥物「替諾福韋」同時使用,可暫時轉用 「恩替卡韋」治療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