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浸大研追蹤曾接觸確診者系統 強調保障私隱將校內試行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本港第三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源頭不明個案仍佔一定比例。香港浸會大學宣布,成功研發了一套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使用者若曾經身處確診者到訪過的同一地點,而且兩者到訪相隔的時差屬於構成風險的範圍,系統便會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發出警示。研發團隊強調,系統不會收集個人資料及位置數據,所有的接觸資料都只存於個人的手機中,可有效保障私隱。
浸大計劃新學期在校園內試行該風險警示系統,以加強在校園場所及課堂、會議及考試等教學活動中對病毒的警示,所有師生和員工均可自願參加,浸大強調不會強迫學生使用系統才上課。
另外,港府早前向不同機構招標,尋找承辦商開發一套「病毒通知」系統及應用程式。被問到浸大有否投標,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指政府該招標對象不包括大學,但浸大已和當局溝通,並願意與中標的公司合作。

▼8.28起重開及仍關閉處所一覽▼

+11

研究團隊之一的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徐建良指,傳統的人手追蹤效率低,當事人只憑記憶提供密切接觸者的資料,聯繫密切接觸者亦十分費時。因此浸大研發風險警示系統「BUTrace」,希望可有效找出密切接觸者。用戶只需下載手機應用程式便可開始使用。

該系統支援兩種匿名運作模式,一種是「場地對人」模式,用戶只需在進入活動場地前,用手機掃描該場地的二維碼。若有用戶確診,該用戶會獲發一個密碼,在登入系統後,該用戶過去14天曾進入的場地及到訪時間等資料,便會即時傳送予所有其他用戶的手機。若有用戶曾與確診者在同一場合出現,系統便會透過用戶手機自動發出風險警示,讓他們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例如進行病毒測試。

▼01直擊火眼實驗室▼

+25

▼預約全民檢測 五個步驟如下▼

另一模式為「人對人」警示模式,系統採用低功耗藍牙無線通訊技術。如果兩個用戶在兩米距離的範圍內一起停留過一段時間,雙方的手機便會通過藍牙交換對方匿名的編碼,並保存在各自的手機數據庫中。日後某用戶一旦確診,其他用戶的手機將收到該患病用戶手機在過去兩周內曾經發出的編碼,系統通過比對手機數據庫保存的編碼,從而評估接觸風險,發出警示。但由於技術上仍有局限,故目前仍在測試中。

徐建良強調,採用「分散式」(decentralised)的設計,即到訪過的場地等資料,只會保留在用戶手機上,不會上傳到雲端。只有當用戶確診後,資料才會上傳,而資料及系統亦會有加密保護。

另外,系統不會收集用戶任何個人資料,並設有機制防止用戶誤報為接觸者。徐認為對比其他地區採用的「集中式」設計,如內地的健康碼、新加坡「SafeEntry」等,該系統更有效保障私隱。

▼18區141個社區檢測中心一覽▼

+13

被問到該系統是否參與人數多才有效,郭毅可認同,但他指即使確診者沒有使用系統,團隊亦可詢問其行蹤,並在其同意下通知其他用戶。惟他承認,如確診用戶不通報就未能達預期效果,但認為「不報的可能性較低,誰都沒有好處」。

對於有否參與政府招標,郭毅可回應指政府招標不包括大學,但認同技術方向是一致,願意向政府貢獻技術。他又稱,浸大開學後以網上授課為主,但為不斷調整策略。新學期亦有在校園內試行該風險警示系統,首階段會在飯堂、課室及會議室等門外安裝QR Code。

香港浸會大學宣布,成功研發了一套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