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皇都不再 獨門真體後繼無人 文字師歐陽昌:你來寫我都會教

撰文:溫嘉敏
出版:更新:

北角皇都戲院獲批強拍令,九成舖位已丟空,一切美麗舊年華未有人承繼;而堅持守到最後,皇都中心十字路口位的「京華招牌」亦同樣,以「獨門」真體字承包製作香港70至90年代不少招牌的文字師歐陽昌,面臨月底搬遷,亦感嘆後繼無人。師傅透露當年一隻字,可賣高達千多元,但在硬筆及電腦字的世代,手書需求大減,「如果沒有人學就會再次失傳了,以前很多重要的東西都用真體字寫,就像萬里長城永不倒,就是頭上屹立真體字」,未納徒弟的歐陽昌坦言,只要有人來找他寫字他都會教,只要對方肯學就行。

歐陽昌自幼愛書法,他找來很多銀幣、神主牌之類的東西,再細讀百家姓、三字經等文獻,苦練鑽研出獨門「真體字」。(王海圖攝)

歐陽昌聲稱,「真體字」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翻查資料,最早的紀錄的確是出自歐陽先生的手筆,但似乎不是唐代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而是北角皇都的歐陽昌,亦即是師傅本人。他坦言,真書排在古書法「真,草,隸,篆」之首,唐代已有人使用,但真的真體已被英法聯軍於火燒圓明園時燒光,令字體幾乎失傳。

師傅自幼愛鑽研書法,他的媽媽告訴他,古代重要的東西很多都是用真書書寫,故他就找來很多銀幣、神主牌之類的東西,再細讀百家姓、三字經等文獻,苦練鑽研出來,成為他的獨門「真體字」。

逐筆細看師傅筆下之「香港」及「真」:

+5

師傅對字體都有獨特的執着,認為寫字都有「九因歌」,記錯一句就寫不好,每說一句口訣,師傅都會意氣風發,「撇捺到勾士兵戟、恐怕枯枝插白骨……」解釋起來更是手舞足蹈,「撇捺都有個勾,好像刀槍劍戟中第四項武器『戟』一樣,橫劃的頭尾也像柴頭及白骨一樣,不是尖嘴亦不是平頭,是帶有一點停頓」。

師傅又指寫真體字的講求出筆要「重手」,要有「大刀闊斧」的霸氣,但每個字都有「一家之主」,作為「主人」的筆劃要特別粗、長、大,相對其他筆劃就要短一點,令一個字無論多少筆劃,每筆都清楚分開,不會讓人看得「盲眼」,師傅更強調,「真體字不會鬆鬆散散、不會四分五裂、不會耷頭耷腦、不會爛頭爛尾」。

文字師歐陽昌以「獨門」真體字承包製作香港70至90年代不少招牌。(王海圖攝)

字體是否完全忠於歷史,或已無從考究,但他的字體必定有份塑造香港70至90年代的輝煌。他製造過全港數千個大大小小的招牌,當年他寫一個字,可以索價千多元,近年大館亦有找他出手揮毫「大館一百面」五字。最近他的字體更被當年拍攝成龍《火拼時速》電影的導演拉特納(Brett Ratner)看中,希望買下他部分作品留念,近日將寄往美國。

+8

負責為拉特納牽線的招牌保育團體「街招」成員Kevin指,歐陽昌師傅是他們認知中,差不多唯一一個在香港會一手包辦整個招牌製作的師傅,「拉特納導演告訴我們,拍《火拼時速》時,都很受香港的招牌及街景影響,覺得很美,得知師傅快要離開皇都,所以想找方法支持對方」。

專程慕名而來的還有就讀中五的黎同學,他希望請師傅提字,寫下朋友的姓氏作禮物,「我的朋友很快就離開香港,希望他拿住一張自己的姓氏,記得自己在香港曾經生活過,以及他作為母語是中文的人的身份」。

+2

土地審裁處上月底批出北角皇都戲院強拍令,發展商新世界可取得餘下業權,重建發展。頂着一句「世界幻變我金色不變」,屹立皇都30多年的「京華招牌」月底就要搬走,遷至北角新都城百貨後方小鋪,師傅坦言鋪位小,未必夠地方教人寫字,不過要成為其徒弟,「我都沒什麼要求㗎,只要肯學,有人來叫我寫字我都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