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耳念珠菌個案錄140宗較去年升6倍 公立醫院將篩查二千病人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本港自去年6月錄得首宗海外輸入的耳念珠菌個案,公立醫院九龍西聯網持續錄得爆發個案,雖然當局曾一度稱爆發已完結,惟今年7月起爆發再現,至最新已錄得140宗個案,較去年的20宗個案升6倍。
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指,本港的帶菌者當中僅兩人受感染,但由於病人可帶菌長達10個月,耳念珠菌亦可在環境長時間存活,故醫管局將擴大篩查病人,對象是2,000名正住院、感染多重耐藥性細菌的病人,亦會加強檢測,並於今年內陸續在各聯網內為全部住院病人提供專用儀器,以減少共用儀器的交叉感染風險,雖未必可杜絕,但期望可減少爆發情況。

賴偉文稱,本港錄得的160宗耳念珠菌個案當中,有兩人受感染。(陳倩婷攝)

本港自發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以來,累計錄得約160宗個案,均是九龍西聯網的瑪嘉烈醫院、北大嶼山醫院及仁濟醫院出現,患者年齡介乎21歲至101歲,當中79%病人是60歲以上組別,以男性較多,佔整體個案77%。患者主要入住內科病房,亦有部份人入住療養病房及腦外科病房。

長者感染若有細菌入侵 死亡率可高達6成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表示,156宗個案當中有兩人受感染,他們均是帶菌一段時間後出現徵狀,其中一人經尿導管感染,另一人是真菌入血,兩人均有接受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類(Echinocandins)治療,現時已經康復。

賴偉文指,長者及有長期病患病人本身較易帶菌,免疫力較低,加上或需插導管,亦需服食抗生素藥物,長期臥床等因素,均會增加感染風險。他引述海外數據指,長者感染後若有細菌入侵,死亡率可高達30至60%,故需特別關注長者情況。

賴偉文稱,本港錄得的160宗耳念珠菌個案當中,有兩人受感染。(陳倩婷攝)

去年爆發未斷尾 新型肺炎疫情致病房減少增爆發風險

今年的個案是自7月起爆發,賴偉文稱在病房內,有多於一宗耳念珠菌個案亦已算是爆發,又相信今年的爆發與去年的個案有關連,雖未有實證證明,但耳念珠菌可在環境存活很長時間,病人帶菌可長達8至10個月。

他又提到,在瑪嘉烈及仁濟醫院合共採集二千多個環境樣本,當中逾1%樣本屬陽性,主要來自病人四周的椅子、床欄、共用的過床氈等。

他續指,7月正好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第三波疫情爆發,公院的隔離病房主要用作照顧新型肺炎病人,而部份內科病房轉做監察病房,令內科房減少,只能將病人放在病房的角落,增加爆發及交叉感染風險,他承認做法不太理想,有需要改善。

病人帶菌仍可出院 毋須等到「清晒菌」

病人帶耳念珠菌的時期可達100日,賴偉文指若臨床情況有改善,不一定要等清除全部細菌仍可出院,過往患者若出院後不需再插導管,不用長期服用抗生素的話,「細菌會慢慢甩」,未必共存一世,醫管局亦有指引給予病人提醒勿與他人共用物品。

截至10月10日的156宗個案當中,有59宗個案是老人院舍或殘疾人士院舍院友,賴偉文稱暫未有院友返回院舍後感染其他人的個案,當局會密切監察情況。

▼10月23日起重開處所及放寬措施▼

+17

將篩查多重耐藥性細菌患者

為減少公院的爆發風險,醫管局將推出一系列措施望控制耳念珠菌,賴偉文透露,將於17間急症醫院進行一次性耳念珠菌篩查,對象是2,000名帶菌及感染多重耐藥性細菌的病人,計劃會於下周二(17日)起推出,賴偉文解釋,這些患者與耳念珠菌帶菌者風險相若,同樣需長期護理及需插導管,故重點篩查這批患者,取得數據後再作下一步跟進。

醫管局亦自今年6月起陸續擴大對入院病人的篩查,包括為過去一年曾於海外住院的病人、曾入住瑪嘉烈醫院或仁濟醫院的病人、或需入住兩院的深切治療部患者、所住院舍曾有耳念珠菌患者入住的院友等,均需入院前篩查。

當局亦會加強實驗室檢測,過往醫管局以「種菌」的形式做檢測,平均3、4日有結果,但最長需時9日才可得知病人是否帶菌,醫管局將陸續引入PCR核酸測試,病人取樣本的同日已可得知屬陽性抑或陰性,助加快識別及隔離患者。

醫管局將購專用儀器予住院病人使用,望減低共用儀器的交叉感染風險。(陳倩婷攝)

設專用儀器予每位住院病人

瑪嘉烈醫院今年中曾爆發院內感染新型肺炎個案,政府抗疫專家袁國勇曾建議,公立醫院應減少共用醫療儀器。賴偉文提到,院內環境若受污染,有可能增加傳播風險,故會購買專用儀器予每位住院病人,包括聽診器、血壓計袖帶、抽血帶、耳溫套等物品,九龍西聯網於第四季起率先使用,其他聯網則於下年第一及第二季陸續實行。醫院亦會為確診個案患者以氯己定漱口及皮膚消毒。

醫管局亦將在可行情況下,設專責醫護負責照顧耳念珠菌病人,但賴偉文承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第四波將至,醫管局只能「盡量做」,亦會聘請兼職醫護協助照顧肺炎患者,屆時將有臨時醫院及社區治療設施的病床留予新型肺炎病人,望可騰空病床予其他病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