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0|林鄭月娥治港大計施政報告全文 10章共約3.2萬字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押後一個多月的2020年《施政報告》於今日(25日)發表,全文共有10章約3.2萬字,包含發展保育、房屋供應、創新科技等多項措施。過去一年以來香港經歷反修例示威高峰期、新冠肺炎疫情、《國安法》立法等,社會經歷動蘯時刻。特首林鄭月娥指,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是報告的首要目的;並在結語中指,未來一年,政府會加倍努力讓香港重新出發。

押後一個多月的2020年《施政報告》於今日(25日)發表,全文共有10章約3.2萬字,包含發展保育、房屋供應、創新科技等多項措施。(鄭子峰攝)

▼第一章 前言︰砥礪前行▼

1. 今天我發表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首先要感謝本會議員、參加24節諮詢會的人士和社會大眾,為《施政報告》提供了大量意見,足見大家關心香港,支持特區政府完善施政,並願意為建設我們這個共同家園出謀獻策。

2. 我在籌備本年度的《施政報告》時,深感任重道遠。過去一年多,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打擊:因「修例風波」和其他反抗政權行為而發生的社會動亂、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引致的經濟萎縮和失業率上升、因境外勢力干預而出現的危害國家安全行為。凡此種種,都嚴重損害特區的社會穩定、窒礙經濟發展、破壞香港的國際形象,社會付出了沉重代價。在這個環境下,市民焦慮不安,甚至對前景失去信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們期望特區政府能做得更多、更好,是理所當然的。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首要目的。

3.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7月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表示「一國兩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並指出當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中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他提到今後更好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的「四個始終」,即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始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基本法》)辦事、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始終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我今天公布的《施政報告》,務求在政治體制上正本清源、在經濟發展上着力鞏固和提升香港優勢,多元並進,及在民生建設上繼往開來,力求解決眼前和長遠的社會問題。我希望得到立法會和社會支持。

+12

▼第二章 中央全力支持▼

4. 自我發表《2019年施政報告》以來,過去一年,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新冠疫情肆虐,加上因去年下半年社會動盪對商業活動的影響,本港經濟急速下滑,失業率持續上升,各行各業大受打擊。隨着今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社會恢復穩定,但經濟復甦的路看來仍是荊棘滿途。

5. 反觀我國在嚴控疫情的努力下,經濟已快速反彈,將會是在2020年唯一有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並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香港享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而中央在「一國兩制」下對香港一貫支持,可以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而香港也可以繼續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重溫曾與施政報告結連的人與事↓↓

+19

▼第三章 堅持「一國兩制」▼

第一節 不忘初心

9. 今年是《基本法》頒布30周年,我們在回顧香港特別行政區23年來的發展歷程時,都應該深深感受到這個由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不單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問題,讓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也確保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去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把「堅持『一國兩制』,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所具有的顯著優勢之一,明確中央對「一國兩制」方針是堅定不移的。

10. 要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我們必須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我國《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其決定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則擁有對《基本法》的解釋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基本法》實施具有監督權。這些都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的應有之義。

第二節 完善「一國兩制」實施

行政長官使命

11. 我在上任之初,已表明要「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特區管治必須堅守「一國」原則,並正確處理中央和特區的關係。行政長官肩負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和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的「雙負責」憲制職能,更須全面、準確、堅定地擔當「一國兩制」的執行者和《基本法》的維護者。

12. 《基本法》亦賦予行政長官有「雙首長」的職能,既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機關即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首長,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代表整個香港特別行政區。只要打開《基本法》第四章有關特區政治體制的規定,就清楚看到行政長官擁有廣泛權力,不單是領導行政機關,亦在香港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行使其職權時有其特有的角色和職能,彰顯特區奉行的是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的行政主導體制;在這個框架下,行政、立法、司法機關權力分置,各司其職。行政主導和司法獨立並無矛盾,行政長官的職責也包括維護受《基本法》保障的獨立司法權。

13. 特區成立超過23年,這些基本的政治體制問題仍時常眾說紛紜,甚至被人炒作,是因社會對《憲法》和《基本法》認知不深,部分人士的「一國」意識有待提升,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受外部勢力影響,利用本港較複雜的社會政治情況,刻意誤導大眾對中央和特區關係的了解。過去一年多,香港經歷了回歸以來最嚴峻的政治挑戰,當前其中一項急切要做的事是對特區的憲制秩序和政治體制正本清源,撥亂反正。

香港國安法

14. 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香港特區的憲制責任,《基本法》第23條規定香港應自行立法禁止該條文指明的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但回歸23年,經歷五屆政府,這項立法工作仍未完成,令香港成為國家安全的明顯缺口,帶來極大風險。去年6月的「修例風波」,我們看到的不單是不斷升級的暴力破壞,更是反對勢力及鼓吹「港獨」、「自決」等組織公然挑戰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政權,乞求境外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甚至制裁香港,而外國政府及議會介入屬中國內政的香港事務亦變本加厲,嚴重危害國家安全。

15. 香港局勢的變化到了「非中央出手不行」的地步。全國人大常委會於本年6月30日通過《香港國安法》,並按《基本法》第18條列入《基本法》附件三,同日在香港實施。過去四個多月,《香港國安法》為恢復香港穩定帶來顯著效果:鼓吹「港獨」及與外部勢力勾結的情況已逐步減退;部分頭面人物明顯收斂;激進的組織停止運作或解散;涉嫌違法人士畏罪潛逃;而街頭暴力行為也大幅減少。經歷了一年的社會動盪和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香港市民終於可以重新依法享有其基本權利和自由。我必須強調,正如《香港國安法》第4條所明確規定,維護國家安全應當遵循尊重保障人權這原則,不會影響市民繼續依法享有言論、新聞、集會、示威、遊行等自由。

16. 根據《香港國安法》第12條,由我擔任主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事務,承擔主要責任,並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監督和問責。我和委員會成員將竭盡所能,與中央指派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中央在香港設立的維護國家安全公署和其他中央駐港機構充分合作,用好《香港國安法》賦予特區政府的權力,履職盡責,對《香港國安法》規定的犯罪案件行使管轄權,有效地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17. 要做到全面保障國家安全,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國家安全概念和守法意識。我們正按《香港國安法》第9條和第10條制定有關計劃,亦會用好每年的「憲法日」和「國家安全教育日」,進行更具規模的公眾教育工作。

國旗、國徽、國歌

18. 國旗、國徽和國歌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必須得到法律保護和市民尊重。而根據《基本法》第18條,在香港實施列於《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國性法律是特區的憲制責任。經完成本地立法程序,《國歌條例》於2020年6月12日在香港特區正式生效。今年10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修正草案。特區政府會對《國旗及國徽條例》作出適當修訂,以實施適用於香港特區的相關規定,履行特區的憲制責任。

公職人員宣誓

19. 《基本法》第104條規定特區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各級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在就職時必須依法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6年11月7日通過有關第104條的解釋(《解釋》),說明該條規定既是宣誓必須包含的法定內容,也是參選或者出任該條所列公職的法定要求和條件;宣誓是該公職人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香港特別行政區作出的法律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解釋》亦明確宣誓人作虛假宣誓或者在宣誓之後從事違反誓言行為,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香港國安法》第35條對經法院判決犯危害國家安全罪行的人即時喪失參選資格或職務也有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本月11日通過有關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明確議員因宣揚或者支持「港獨」主張、拒絕承認國家對香港擁有並行使主權、尋求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或者具有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等行為,不符合擁護《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定要求和條件,一經依法認定,即時喪失立法會議員的資格。為落實《基本法》、《香港國安法》的規定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基本法》第104條的解釋和有關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並參照相關的本地法庭判決,特區政府將在今年內提交草案,修訂《宣誓及聲明條例》和《立法會條例》等本地法例,以完善宣誓安排及處理宣誓就職後因從事違反誓言的行為而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和相關的法定程序。

20. 根據《基本法》第99條,公務員必須盡忠職守,對香港特區政府負責。特區政府已明確,所有由今年7月1日起入職的公務員須經簽署聲明,確認擁護《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對香港特區政府負責。至於其他現職公務員,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稍後會公布具體落實方法。

第三節 法治社會

21. 法治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和賴以成功的基石。香港的法治根基穩固:法律制度成熟、透明度高而且公平可靠;律政司主管刑事檢控工作,不受任何干涉;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而健全的法律援助制度可保障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回歸以來,香港的法律和司法獨立在國際上備受推崇。更重要的是這些元素都受到《基本法》的保障。

22. 為促進香港社會對法治的正確理解及實踐,律政司會致力落實「願景2030 —— 聚焦法治」的十年計劃,透過與不同持份者合作,推出更具聚焦性的公眾教育活動,包括教育青年人正確的法治觀念,增強守法意識,並會進行有關法治的研究和整理相關數據。此外,律政司將加強對外推廣及解說工作,釋除誤解或疑慮,繼續推廣香港作為中立高效的促成交易及爭議解決服務國際法律樞紐的優勢;並透過加強國際和區域合作,創造協同效應和發展動力,促進平等訴諸司法的機會和可持續發展。為提升和推廣香港國際法律樞紐的地位,政府已為超過20個本地、地區性及國際性法律相關組織在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及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提供辦公地方。連同位於前中區政府合署的律政中心,一個具標誌性的法律樞紐已於本月2日正式啟用。

23. 公平審訊和正當程序是法治的必要元素,而司法機關的角色舉足輕重,根據《基本法》履行其重要憲制職能。法官履行職責時,只會以法律條文和法律精神為依歸,不受任何干涉。但獨立的司法權不等於當事人無法對法官裁決提出申訴;在刑事案件方面,被告人或控方都可以提出上訴、覆核,或申請取消法官審理有關案件的資格;而就個別法官的公正性和行為,公眾也可向司法機構作出投訴。

24. 香港長期以來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而各紀律部隊亦深受市民信賴。過去一年多,香港經歷社會動盪,出現暴力及有人鼓吹「違法達義」,社會秩序和法治遭到嚴重破壞,而市民人身和財產安全亦受到威脅。要扭轉這個局面,我們須嚴正執法,只要有證據顯示任何人犯法,不論該人的身分或背景,都要面對法律制裁,無人可享有特權。警方必定會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依法處理。在「修例風波」中被檢控的2 300多人,大部分案件的司法程序正在進行。對於18歲以下有悔意而非涉及嚴重罪行的被捕人士,警方願意視乎情況考慮採取讓其可改過自新的措施,例如以警司警誡或簽保守行為來處理,但前提是該未成年人士需承認他犯錯的行為。

第四節 選舉安排

25. 鑑於疫情嚴峻,原定在2020年9月6日舉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押後了一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第六屆立法會繼續履行職責,不少於一年,直至第七屆立法會任期開始為止。社會上有不同聲音,要求選舉管理委員會(選管會)修改和優化現有的選舉安排。與此同時,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也檢視了現行規管各項選舉安排的相關法例。參考了選管會上月提出的建議和社會意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稍後會提出修訂相關條例的草案,以完善選舉制度及安排。

第五節 公共財政

26. 本屆政府採取積極財政政策,投入大量資源為香港投資、為市民紓困。政府經常開支由2017-18年度的3,618億元,上升至2020-21年度的4,866億元核准預算,增幅為34.5%,或平均每年10.4%,可說是歷屆政府之冠。中美關係緊張、社會動盪和新冠疫情均大大打擊各行各業,政府在過去半年多已透過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和三輪「防疫抗疫基金」,一共推出約值3,100億元的紓困措施。面對經濟預期會繼續疲弱一段頗長時間,政府收入因而減少,我們實難以持續增加開支。但為免影響香港向前發展,我們會繼續投資基建、開拓土地、滿足經濟和民生需求。

第六節 公營部門改革

27. 我倡議政府應在擔當「規管者」和「服務提供者」以外扮演「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政府應高瞻遠矚以政策目標為依歸,更好地完善現行的政策和措施,為各行各業「拆牆鬆綁」,為社會謀求更大效益。因此,即使在嚴控經常開支增長、公務員編制零增長的情況下,各部門須推行服務改革,落實利民便民的措施。我留意到本會議員近日對政府在目前情況仍繼續要求開設首長級職位甚有保留。我明白議員的關注,決定撤回所有正待審批的人事編制建議,逐一重新審視。若確定有極大需要,也只應先設立有時限的編外職位處理相關事務。

28. 在精簡行政程序方面,我們會特別着力精簡土地發展管制和審批程序,以及加快較大規模的私人住宅用地規劃地契修訂和其他發展申請的審批流程。各政策局和部門亦會在「精簡政府服務」計劃下持續改革超過900項服務。

29. 與善用公共資源息息相關的另一環節,是善用政府多年來為支援不同政策目標和羣組所設立的各項基金。經一輪盤點後,我留意到部分基金有龐大結餘,可更好發揮它們的作用。我已要求相關政策局作全面檢視,特別是簡化程序、加大宣傳,讓更多社會人士及機構受惠。我稍後會提供一些善用基金的例子。

↓↓林鄭月娥周二展示新施政報封面↓↓

▼第四章 走出疫境▼

第一節 抗疫持久 從不鬆懈

30. 2020年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公共衞生危機。除中國之外,肆虐全球的疫情未有息止的跡象,且在部分地區急劇轉向,各國政府須採取極為嚴厲的出入境管制和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香港在接近一年的抗疫過程中,一直嚴陣以待,不敢鬆懈。為爭取市民的合作和支持,政府的抗疫工作一直保持高透明度,並動員全社會齊心參與。

第二節 同心抗疫

31. 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中,香港社會展示了團結和互助,大家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奮鬥。我們見到大量醫療人員、現職及退休公務員和輔助隊伍成員,眾志成城,肩負起醫學監察、個案追蹤、病毒檢測、檢疫及治療等大量工作;政府的建築團隊和承建商及工人日以繼夜地用最短時間增加檢疫中心和社區治療設施;不畏艱難的專業團隊往返內地和海外接載港人回港;社會團體和義工派送防護物資支援弱勢社羣;以及科技人員不斷探索如何採用科研成果助力防疫抗疫工作。特區政府對每一位參與抗疫的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第三節 中央支持

32. 中央一直高度關注香港的疫情發展,積極回應特區政府提出的請求:包括個人防護物資的供應、生產口罩機器的出口、協助滯留內地和海外港人回港,以及為支援香港遏制第三波疫情和提升日後治療病者能力的三大項目。在中央全力協助下,為超過170萬名市民提供「願檢盡檢」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已於9月中順利完成,而在亞洲國際博覽館(亞博館)增設的社區治療設施亦已於上月初提早交付,正在興建的臨時醫院預計可在明年1月落成。最近中央政府為支持香港確保疫苗供應,同意在有需要時,預留一定數量的內地研發或生產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我謹代表特別行政區向中央政府和提供協助的省市致以由衷的謝意。至於市民關心的便利通關安排,中央支持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況下,通過「健康碼」互認,逐步有序地讓粵港兩地居民可在無須強制檢疫下跨境往來。

第四節 多管齊下

33. 自今年1月疫情爆發以來,我親自領導跨部門抗疫督導委員會暨指揮中心,因應不斷變化的情況而適時調整措施,通過多管齊下的方法遏止疫情。在過程中既要考慮所採取措施的法律基礎、市民的承受能力和對經濟的影響,又要顧及是否切實可行,以取得預期效果,殊不容易。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每一個決定都是基於科學、專家意見和掌握的資訊,從沒有滲入任何政治考慮。

34. 因研發疫苗需時,疫情將反覆持續一段時間,因此我們時刻要為下一波做好準備。在政府和業界的努力下,本地私營檢測量由初期的每日數千個增至現時超過十萬個,檢測費用亦大幅下調。本地研發的防疫抗疫科技,也大派用場。此外,我們亦設立更多檢疫中心及治療設施、資助口罩和其他個人防護用品在本地生產,以及先後推出三輪「防疫抗疫基金」項目,支援在疫情中受創的界別及市民。

第五節 全力以赴 力爭「清零」

35. 然而,面對反覆的疫情,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最近社區中不明源頭的確診個案或羣組感染再次出現,新一波疫情一觸即發,我們必須採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措施嚴控疫情,以及進一步增加防疫措施的精準度。在外防輸入方面,政府已全面收緊入境管制措施,要求所有在中國以外地區到港人士必須在酒店進行強制檢疫14天,而來自高風險地區的則須能提供病毒檢測陰性的證明才可登機;在切斷病毒的社區傳播方面,我們要求高風險羣組接受強制檢測,並更廣泛地推行沒有病徵人士「願檢盡檢」,或再次推行大規模的社區檢測,力爭在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達至「清零」,期望可早日符合恢復兩地人員往來的目標。

+1

▼第五章 注入經濟新動力▼

第一節 經濟展望

36. 經濟發展是人民安穩生活的基礎,面對新冠疫情對各地經濟造成的沉重打擊,提振經濟,創造就業,更是迫在眉睫。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因社會動盪、疫情和國際政治形勢受到重創,勞工市場亦面對巨大壓力。政府預測全年經濟收縮6.1%。

第二節 發展策略

37. 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策略,本屆政府強調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竭力解決土地和人才兩大樽頸、大力投資創科產業;與此同時,我們不斷連繫世界,尋找商機。在推動自由貿易和維持市場經濟的前提下,特區政府勇於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角色,與企業同行,開拓更大市場,並協助專業服務提供者走出香港。

第三節 背靠祖國

38. 自國家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設立港澳專章以來,中央在謀劃和推進國家整體發展時都充分發揮香港的作用。近年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大灣區建設,更為香港提供無限機遇。當歐美經濟體正陷入深度衰退時,國家在全力遏制及嚴控疫情下,已重拾經濟增長。要為香港經濟重新出發注入動力,我們沒有理由捨近圖遠。

39.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最近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當中表示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策略的要點是擴大內需,但卻不是對外封閉,而是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循環來促進國內循環。

40. 香港是一個高度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經濟體,在國家這個新格局下的發展機遇是明顯的。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可進一步強化在國際循環中的「中介人」角色;另一方面,可聚焦內地市場商機,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大灣區發展為切入點,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發揮好這雙重角色將為香港經濟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

第四節 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金融穩定 銳意發展

41.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疫情及環球經濟動盪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聯繫匯率制度一如既往運作良好。港元匯率偏強並錄得資金流入,而銀行體系總結餘亦於年內顯著增加,反映投資者對香港資本市場的持續興趣及信心。銀行體系保持穩健,主要銀行的平均流動性覆蓋率逾156%,平均資本充足率逾20%,遠高於國際監管標準。2019年年底至今年9月底,銀行存款總額亦增長7.3%。金融服務業的其他環節如證券和保險市場亦一直運作有序。在國際形勢和地緣政治風起雲湧之際,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會繼續密切監察市況的發展,確保金融穩定。

42. 為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強競爭優勢,本屆政府主動出擊,即以上個立法年度為例,我們提出的五條條例草案均獲立法會通過,推動私募基金、保險和強積金的市場發展。由政策帶動的長足發展亦出現在我們的證券市場,自2018年4月香港交易所修訂了上市規則後,一共有36間屬同股不同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及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公司在本港上市,目前其總市值超過110,000億港元。

深化兩地金融互聯互通

43. 香港是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近年通過多項金融「互聯互通」的政策措施,既助力內地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又擴大了本港的金融業務。中央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除了會加快落實在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外,亦在我訪京期間同意把按新上市制度在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在兩地金融互聯互通上再添亮點。

推動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44. 另一項我們將銳意推動的是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房託基金),令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區蓬勃的房託基金市場,加強香港作為首要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集資功能,並為本地投資者帶來更多元化和提供較穩定回報的投資機會。為此,我們正研究多管齊下的措施,包括適度放寬房託基金的投資限制、擴闊投資者基礎、改進立法和規管架構以利便行業運作,以及加強市場推廣和投資者教育。

進一步促進私募基金的發展

45. 為了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私募基金樞紐地位,我們會為在本港營運的私募基金所分發的附帶權益,在符合若干條件下,提供稅務寬免。我們已就建議諮詢業界,並正擬備相關法例,目標是在短期內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

家族辦公室業務

46. 近年,家族辦公室業務發展蓬勃,是財富及資產管理業重要的增長部分。為進一步推動香港的家族辦公室業務,投資推廣署將成立專責團隊,在本港及其他主要市場加強宣傳香港的優勢,並為有興趣來港營辦的家族辦公室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

第五節 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三跑道發展

47. 香港國際機場享有地理和管理優勢,近年銳意革新,雖然新冠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但我們對於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仍充滿信心,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確提及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將按照原定目標,分別於2022年及2024年啟用第三條跑道及整個三跑道系統,並預計於2023年完成「高端物流中心」及於2021至2027年分階段完成「航天城」發展項目。

港珠機場合作

48. 機管局自2006年以專營權模式經營管理珠海機場,成績理想。隨着港珠澳大橋啟用,為兩地機場的進一步合作提供契機,通過結合珠海機場的內地航空網絡與香港國際機場的國際網絡,可加強大灣區整體的航空優勢,讓香港可在航空產業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角色。我早前向中央政府提出一系列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建議,包括容許機管局以市場化規則入股珠海機場,讓兩個機場達至更好的協同效應。我感謝中央政府在我訪京期間全面支持有關建議;國家民用航空局亦同意粵港兩地可開展跨境商用直升機服務的籌備工作,強化大灣區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機場城市

49. 此外,為進一步發揮香港國際機場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功能,特區政府已接納了機管局提出的多項建議:

•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發展自動化停車場,供來自廣東及澳門並經港珠澳大橋前往機場轉飛海外或訪港的自駕旅客使用。其中,「陸轉空」旅客可以在自動化停車場停泊其私家車後,經位於機場限制區內的多式聯運中轉客運大樓,直接前往閘口登機而無需入境香港。而其他訪港旅客,則可於泊車後經香港口岸旅檢大樓辦理過關手續進入香港;

•推展「航天走廊」項目,將興建連接「航天城」與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橋樑系統,利用無人駕駛運輸系統加強整體交通網絡及容量,將「航天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和香港國際機場連成一體。機管局下一步更計劃將「航天走廊」的無人駕駛運輸系統延伸至東涌市中心,並整合機場島東側的沿海海濱道路,建立一個連接東涌市中心、機場島及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完整及環保的交通接駁系統;

•在香港口岸人工島興建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及學員宿舍,加強人才培訓,讓更多香港青年加入航空事業;及

•預留部分其他人工島土地以發展空運物流和機場社區的相關支援設施等用途。

這個善用機場毗鄰土地的創新構思,不單可為即將擴展的東涌社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生活環境,亦為整個北大嶼山注入新的發展元素和經濟動力。機管局稍後會向社會介紹計劃內容。

第六節 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創科現況

50. 香港的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海內外人才匯聚,研發氛圍熱烈,創業生態環境蓬勃,過去三年多,通過國家科技部的支持、特區政府高層督導、跨部門協作、千億元投資,和落實我在《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八大政策方向,香港的創科發展可說是生機勃勃,甚至有人形容是開啟了創科的黃金時代。各項取得進展的工作已詳列於今年的《施政報告附篇》。

51. 新冠疫情讓香港成功展示了如何應用科技解決問題。社會各界在抗疫過程中善用本地科研成果進行防控工作及應對疫情下的民生需要,我們亦把這些成果化為商機。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52. 自2017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以來,政府一直致力落實藍圖下的各項措施,整體進展良好。其中,2018年推出的「轉數快」為香港的電子支付掀開了新的一頁,現時每月交易數字超過1 200萬宗,總額超過1,300億元。我們在下月發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將提出超過130項智慧城市措施,目的是讓市民更能感受智慧城市及創新科技為他們日常生活帶來裨益。

53. 為進一步推動「智慧政府」以至整個社會數碼轉型,我們將於今年12月推出「智方便」,初期會提供20多項常用公共服務,包括網上申請續領車輛牌照及電子報稅等,以及邀請其他公用事業在平台提供服務。我們期望商界能積極參與「智方便」平台。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54.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這兩座毗鄰城市的關係獨一無二,且歷久常新。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前店後廠」,到今日在科技創新上強強聯手,都是大有可為。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意港深政府可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我在訪問深圳期間,亦與深圳市領導同意以創新思維、突破界限、資源共享的精神推動有關的工作。兩地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園區首批樓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落戶深圳科創園區,因為在創科路上,沒有最快,只有更快,我們須不失時機,推動港深兩地的創科產業生態鏈,為香港青年人創造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傑出創科學人計劃」

55. 人才是創科成功的關鍵。過去幾年,我們大幅提升本地研究生的資助和科技專才的培育。多位大學校長最近向我表示,由於近年本港的創科迅速發展,不少在海外工作的傑出科研人才,都有意到亞洲區發展,香港應把握機會為創科匯聚更多人才。我建議推出為期五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估計將動用20億元。

青年科技人才

56. 深圳擁有多間大型科技企業,在研發轉化應用方面需要大量人手。最近有企業主動聯絡我表示樂意為香港有志投身科技的青年提供在大灣區的就業機會。我稍後在有關青年工作中建議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將特設數百個科技行業的名額。

第七節 投資基建 創新建造

57. 基建工程投資有利經濟發展,並可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過往經驗清楚說明因經濟不景而壓縮基建、停止造地,對經濟和民生都有不良後果。為此,政府會繼續投資基建,預計未來數年平均每年將超過1,000億元,並致力令工程項目可以盡快開展。

58. 為了在短期內可推出更多可創造就業的地區民生工程,我們建議立法會批准把由整體撥款資助的每項小型工程開支上限由目前的3,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相信可因此加快落實的都是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程,例如學校和文康設施翻新,改善環境衞生以及道路、渠務及供水等小型工程。

59. 過去幾年,發展局積極落實「建造業2.0」,令這個傳統「地盤」行業變得「專業化」、「年青化」,並採用更多創新科技。在抗疫期間,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極速完成的鯉魚門度假村檢疫中心,就獲得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嘉許。為進一步推動建造業的數碼化和革新,提升項目表現,我會在明年主持「國際建造領導高峰會」集思廣益,共謀策略。

第八節 開拓市場 振興經濟

內銷市場

60. 我在訪京期間,向中央官員表達在內地設廠生產出口貨品的港商因歐美市場呆滯而面對的困難。中央表示理解並同意協助港商拓展內銷市場。其中,貿發局將聯同廣東省及有關商會推出一站式「GoGBA」平台,為港商提供全方位支援,涵蓋大灣區市場及政策資訊、諮詢服務及培訓、以及企業推廣、拓展和對接服務。此外,貿發局亦會透過培訓和營運「網上香港設計廊」協助港商進軍內地大型電商平台;及提高香港產品在這些平台的認知度和形象。與此同時,貿發局也會利用其在內地的實體網絡,為港商提供商務支援,協助他們應對進口報關、物流配送、結算收款等營運事項。

「一帶一路」建設

61. 我們會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一帶一路」首選平台和重要節點,並加強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致力為業界開拓更大市場。特區政府正探討與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合辦高層圓桌會議,善用香港的國際經驗和專業優勢,探索優化現代企業管治及加強科研應用等工作,相互協作以提升「走出去」的競爭力;並於未來一年開展「內地企業伙伴交流及對接計劃」,安排內地企業與香港專業服務界別交流對接,促成合作,並深化雙方的能力建設,提升項目的國際化、市場化和專業水平化。

62. 國家商務部將繼續支持特區政府,鼓勵香港企業利用內地於海外建設的經貿合作區發展業務,雙方已選定了五個內地於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和印尼這等在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地區建設的經貿合作區,並以電子、玩具及電器產品業等作為試點推動行業。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

63. 東盟十國、澳洲、中國、日本、南韓及新西蘭共15個經濟體剛於本月15日簽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協定」)。「協定」涵蓋全球總人口約三成,國內生產總值總和亦佔全球三分一。在「協定」下,超過90%的貨物貿易最終可享有零關稅待遇,勢必增加區內貿易和投資和拉動全球經濟增長。香港作為區內主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及交通樞紐,並已與「協定」中大部分成員,包括東盟十國、澳洲及新西蘭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早與國家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我們具備條件參與「協定」。特區政府已於2018年向各締約經濟體表達加入「協定」的意願,並會積極爭取成為第一批加入「協定」的經濟體。

第九節 粵港澳大灣區

64. 自2019年2月中央政府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各中央部委已出台多份支持大灣區金融、法律、專業服務發展等政策文件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居住、學習的措施。我在月初與廣東省及深圳市領導會面時,雙方同意要大力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及通關便利化、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業合作、教育、人才培訓和青年交流、共建優質生活圈等工作,具體的合作項目有:

•支持香港保險業在CEPA框架下在大灣區內地城巿設立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港澳和內地居民提供諮詢、理賠、續保等全方位支援;

•盡快經廣東省審批先行落實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行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香港公立醫院使用的醫療儀器安排,並適時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醫療機構、藥物及醫療儀器;

•容許在香港已註冊的傳統外用中成藥產品可通過簡化的審批流程在大灣區註冊及銷售;

•在「屯門 — 赤鱲角隧道」開通後,全力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容許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無須配額,經大橋進出廣東省,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駕的方式到廣東省作短期商務、探親或旅遊。粵港政府將參考計劃在大橋的實施經驗,積極研究把計劃延伸至一個港深陸路口岸,讓香港私家車可以穿梭粵東粵西;

•完善港深陸路口岸,調整部分陸路口岸的功能及延長通關時間,逐步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佈局,並馬上與深圳市政府展開研究在位處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安排,以釋放香港落馬洲管制站超過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

•支持和協助多所本港大學在大灣區內的辦學計劃;

•支持由特區政府推行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

•成立「泛大灣區外來投資聯絡小組」,由投資推廣署聯同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對口單位制定全面的聯合外來投資業務建議,加強協同效應;及

•通過香港賽馬會及其在廣州從化的馬場,共同推進大灣區馬產業發展。

第十節 支援旅遊業

65. 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從業員人數接近260 000。自2019年下半年起,本港旅遊業受到連番打擊,跨境人流幾近停頓,業務近乎冰封。因此,政府自2019年下半年已推出多輪針對性紓困措施幫助旅遊業渡過寒冬。

66. 鑑於旅遊業在未來一段頗長時間仍然面對嚴峻挑戰,政府將會為業界推出額外的紓困措施。相關措施的總承擔額接近6億元,會惠及旅行代理商及其職員、主業為導遊及領隊的自由作業持證導遊及領隊、以接載旅客為主的旅遊服務巴士司機。此外,待疫情緩和後,我們會開拓更多本地文化和綠色旅遊資源以重振旅遊業,以期擴闊海內外客源及為市民及旅客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及旅遊消閒體驗。持續的疫情將改變全球旅遊局面,香港旅遊發展局正趁機審視香港的旅遊定位以應對未來挑戰。我會在稍後訪京時爭取文化及旅遊部繼續支持兩地旅遊合作,並提升旅遊業的質素。

第十一節 會議展覽業

67. 政府已經啟動在「防疫抗疫基金」下設立的「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投入超過10億元,在未來一年多為會展業注入動力。長遠而言,我們對會展業仍充滿信心。我們會落實把灣仔北三座政府大樓和港灣消防局用地重建為會展設施、酒店和甲級寫字樓的計劃,機管局亦會投資興建亞博館第二期。兩個計劃將合共增加超過四成空間。有鑑於在沙中線會展站上蓋用地興建新會議中心涉及多重技術困難、不確定的施工期和不合乎成本效益的考慮,我們決定把用地轉作其他用途。

第十二節 支援中小企

68. 為令中小企更快捷、容易申請多個政府支援企業發展的資助,我們成立了「中小企資援組」提供一站式的諮詢及轉介服務。我們計劃擴大「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範圍,為期兩年,以涵蓋由具良好往績的機構舉辦,以「本地市場」為目標及具規模的展覽會,和由貿發局及有良好信譽和往績的展覽商舉辦的網上展覽會,並放寬只限中小企申請的要求。

69. 為進一步鼓勵專業服務業界在疫情穩定後加強向大灣區內地城市及海外市場推廣香港的競爭優勢和專業服務,我們會在「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下預留5,000萬元,資助主要專業團體參與由特區政府、貿發局及駐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舉辦的相關活動。

第十三節 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

70. 過去一年,為協助減輕企業的財政負擔和支援企業取得商業貸款,政府先後推出九成信貸擔保產品和百分百特別擔保產品,不少銀行亦在金融管理局支持下提供延遲償還本金安排。本會多位議員提出政府應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措施,利便企業出售非住宅物業套現,應付因經濟不景而出現的財政問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最近按我的要求完成檢討這項於2013年推出,藉管理需求從而壓抑非住宅物業價格大幅上升的措施。

71. 由於受經濟下行及疫情不明朗等因素影響,過去一段時間非住宅物業的售價及需求均已顯著回落,政府認為現時是適當時候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為使有需要的業主即時受惠,行政會議今早已通過修訂《印花稅條例》,而我亦行使法定權力,以公共收入保障令讓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由明天(11月26日)起生效。我們會繼續留意非住宅物業的市場情況,在有需要時會再次採取合適措施,以確保市場的平穩發展。我亦必須強調,在現時房屋供應緊絀的情況下,住宅物業價格仍處於一般市民難以負擔的水平,政府並無計劃調整住宅物業的各項印花稅安排。

第十四節 5G網絡建設和普及應用

72. 第五代流動通訊技術(5G)不單是通訊業的重要基建,更是推動整體經濟升級轉型的引擎。主要流動網絡營辦商的5G人口覆蓋率預計今年內可達九成。我們計劃於2021年供應更多不同頻帶的5G頻譜,在速度、容量和覆蓋等多方面滿足各種5G應用的需要。此外,我們一直與兩家衞星營辦商商討將其位於大埔的衞星測控站遷往舂坎角電訊港,預計四年內可完成搬遷重置有關設施,屆時各流動網絡營辦商可更全面有效應用5G頻段及改善覆蓋。

73. 為進一步推動5G應用的發展,我們已延長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資助計劃的申請期半年至明年5月,並且與多個公營機構合作,鼓勵各行各業運用5G技術。我們亦會促進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盡早引入5G技術及應用。

第十五節 創意產業

74. 創意產業凸顯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人文面貌,有助香港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國際城市,也是香港多元經濟的新動力。我在2018年及2019年分別向「創意智優計劃」及「電影發展基金」注資了10億元,業界反應踴躍。

75. 疫情令全球電影業大受衝擊,有關的經濟活動幾乎陷入停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商經局)因此在本年7月中宣布在「電影發展基金」預留約2億6千萬元,推出多項措施涵蓋電影行業不同層面的需要,為行業保留人才及注入新動力。

76. 過去兩年多,「創意智優計劃」新收到申請約200宗,至今已撥款超過8億元。政府對大力發展創意產業的承諾及決心不變,我建議向「創意智優計劃」再注資10億元,進一步推動香港創意產業發展,以及為業界在疫情下適應新常態帶來的衝擊提供支援。

第十六節 藝術科技

77. 隨着科技發展,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已成為藝術發展的新趨勢,加上疫情期間,科技應用使我們可以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多種不同形式的視覺和表演藝術。科技應用擴闊了藝術的創作空間,為藝術和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憑藉香港藝術家勇於嘗試、大膽創新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政府積極推動和支持,藝術科技(Art Tech)在香港大有可為。

78. 推動藝術科技需要跨政策局合作,我已指派民政事務局局長牽頭成立包括創新及科技局、商經局及教育局的專責小組,並邀請相關界別代表和非政府組織一起制訂發展及推廣藝術科技的策略和措施。政府會更積極推動有關界別向「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申請撥款,進行科技與藝術互融的發展和推廣計劃。我們已為此在各基金預留合共1億元,亦會提供場地和配套設施作實驗用途。

第十七節 法律服務

79. 香港作為國際法律樞紐,有迫切需要加強業界能力,利用現代科技提供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繼在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下設立「法律科技基金」和「新型冠狀病毒網上爭議解決計劃」後,律政司將積極研究發展「香港法律雲端」,一個配備先進資訊保安技術的線上設施,為本地法律及爭議解決業界提供安全穩妥及可負擔的資料儲存服務,繼而促進香港整體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的長遠發展。

第十八節 漁農業

80. 政府致力推動漁農業邁向高增值及可持續發展,我們會在古洞南設立農業園,協助培育農業科技和農場管理現代化,並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援。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即將展開,預期明年至2023年分階段完成。漁業方面,政府自今年年初恢復簽發新的海魚養殖牌照,同時籌備於本港水域四個地點設立新養殖區,增加養魚產量,相關的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正在進行,預計2022年完成。我們亦支持香港漁民參與在大灣區的深海養殖產業發展,去年已經與廣東省政府相關單位簽訂合作協議,並會透過「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提供支援,以及設立現代化的示範養殖場,幫助業界轉型至深海養殖。

第十九節 重建海內外信心

81. 去年發生的社會動盪打擊了香港在國際間和內地的安全城市形象,而部分外國政府及政治組織對中央訂立《香港國安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就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決定的無理抨擊和詆毀亦損害了海外企業對香港法治、自由的信心。我們須把握時機,駁斥謬誤,努力解說,對外重新展現我們的獨特優勢和非凡魅力。待疫情穩定下來後,我們將推出大型的海外宣傳推廣策略,向全球的商務人士、投資者、企業家、研究人員和人才推廣香港。

82. 此外,為恢復內地各界對香港的信心,特區政府五個駐內地辦事處會善用多元平台在各地展開宣傳工作,加強在內地的推廣工作。

+1

▼第六章 增加房屋與土地▼

第一節 房屋供應

房屋政策及理念

83. 房屋是香港眾多問題的癥結:它既是市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生活條件,也是達至「安居樂業」民心所向的基礎。對基層及低收入家庭,由政府資助的房屋是有實效的扶貧措施;對於中產及小康家庭,自置物業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的盼望;對於整個社會,房屋除了是供求問題,也是一個公義和分配的問題;對於管治,房屋問題未能解決,社會難以長治久安。

84. 根據定下的政策,我們把「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和「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恆常化,並推出港人首次置業(「首置」)先導項目,豐富了房屋階梯;提升公營房屋佔新供應的比例由六成至七成;將資助出售房屋的售價與市場脫鈎,改為定於市民可負擔的水平;賦予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協助提供「首置」的社會任務;及修訂香港房屋協會(房協)興建資助房屋的地價安排,讓房協可以多供應公營房屋。對於輪候公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環境惡劣的市民,當他們未能踏上房屋階梯前,政府承諾三年內提供15 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即將試行為長期輪候公屋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現金津貼,以及研究為「劏房」實施租務管制。部分改革措施突破政府的一貫思維,作為行政長官,我有時都要力排眾議,為的只是一個信念:安居對香港市民實在太重要了!

第二節 長遠房屋策略

85. 經過我們多年的努力,房屋供應已初見成果。我現公布按稍後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發表的2020年《長遠房屋策略》(《長策》)報告,我們已全數覓得興建316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330公頃土地,可以滿足未來十年(即2021/22至2030/31年)約301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供應主要來自東涌填海、古洞北╱粉嶺北和洪水橋╱厦村等新發展區的農地和棕地、多幅改劃作公營房屋的用地、九幅分別位於啟德和安達臣道石礦場改撥為發展公營房屋的用地、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用地,以及多幅完成檢視具房屋發展潛力的棕地羣。

第三節 增加資助房屋供應

「居屋」及「綠置居」

86.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於上月初截止申請的「居屋2020」,提供約7 000個單位,定價為市價六折,超額認購33倍;而由於「綠置居2019」約3 700個單位正在進行選樓,下一年度的「綠置居」約4 700個單位將於明年分期出售,當中首批約2 100個單位預計於明年5月推出。

出售「租者置其屋計劃」回收單位

87. 我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建議房委會積極部署,加快出售位於39條「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的回收單位。房委會已於今年7月通過,將這批回收單位於每年的「居屋」和「綠置居」銷售計劃中一併出售,讓合資格的綠表申請人購買。房委會現正進行準備工作,將至今已回收的700多個單位與下一期「綠置居」一併推售。

市建局「首置」項目

88. 市建局正積極履行新任務,在其重建項目中,提供更多「首置」單位。市建局已決定將「煥然懿居」毗鄰的重建項目訂為另一個「首置」項目,估計可在2024年推出約260個單位。

第四節 重建石籬中轉屋

89. 房委會已對石籬中轉房屋的樓宇狀況作全面結構勘察,認為繼續保存到超逾2022年並不符合成本效益。房委會轄下策劃小組委員會已決定於2022年年底清空石籬中轉屋,把用地作公營房屋發展,估計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如獲放寬有關規劃限制,預計可提供約1 600個單位。

第五節 重建房委會工廠大廈

90. 就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研究重建房委會旗下六個工廠大廈為公營房屋,房委會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其中三幅用地可用作發展公營房屋。房委會預計於2021年第一季完成所需研究,隨後會根據《城市規劃條例》進行改劃土地程序,估計可於2031年提供合共超過3 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第六節 重建大坑西邨

91. 經過政府協調推動,我們欣悉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已與市建局達成合作推展大坑西邨重建計劃的意向,以充分善用有關地段的發展潛力及早日改善屋邨設施。根據雙方的初步估算,重建後的大坑西邨項目可提供超過3 300個單位,較現時的1 600個單位增加約一倍。

第七節 過渡性房屋

92. 本屆政府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目的是透過善用閒置土地及建築物,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這計劃亦得到物業及土地擁有人、參與興建和營運的非政府組織的鼎力支持。在運房局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的推動統籌下,計劃在過去一年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總的來說,連同正深入研議的3 400個單位,我們已覓得可在未來三年內提供13 200個單位的土地,距離15 000個單位的承諾只差12%,我們會繼續努力。政府亦建議向相關資助計劃額外注資33億元,令政府總承擔金額增至83億元,至今已批出超過22億元資助。

93. 與此同時,新冠疫情令不少酒店和賓館面臨關閉結業的危機,政府會實施先導計劃,資助非政府組織租用合適和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和賓館單位作過渡性房屋用途。運房局計劃向「關愛基金」申請資助推行先導計劃,務求短時間內推出,以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

第八節 現金津貼試行計劃

94. 除了多管齊下增加供應外,政府亦以破格思維同意試行以現金津貼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壓力。試行計劃將會為非居於公營房屋、非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而輪候公屋超過三年及並未被首次編配公屋的合資格「一般申請住戶」(即二人或以上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提供現金津貼。初步預算會惠及約90 000個「一般申請住戶」。政府現正制訂計劃的執行細節和詳情,目標是於2021年年中起接受申請,並於7月開始派發現金津貼。

第九節 研究「劏房」租務管制

95. 為居住在私營樓宇,特別是「劏房」的輪候公屋家庭提供現金津貼,其中一個爭議點是租客並無足夠保障。我同意須研究有關問題。「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已於今年4月成立,並於7月設立三個專題小組委員會探討與「劏房」有關的社會、經濟、法律等課題,及委聘顧問進行研究,就應否及如何進行「劏房」租務管制現正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工作小組的目標爭取在2021年第一季完成研究,並將報告呈交政府考慮。

第十節 房屋問題的癥結

96. 經過了本屆政府對房屋理念和政策的調整,香港整體公營房屋供應變得更豐富多元。歸根到底,香港的房屋問題核心是建屋土地不足。只要大家同心協力,配合政府多管齊下開闢土地的策略,支持各項增加土地供應的短、中、長期措施,房委會、房協、市建局,以至私人發展商都有建屋的能力和容量。因疫情帶來的衝擊,我們見到建築成本正向下調整,建造界人手亦比以往充裕,實在是造地建屋的大好時機。有了充足的供應,相信物業價格亦會漸趨穩定。

第十一節 土地供應

造地工作 漸具成果

97. 增加土地供應一直是本屆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我們以政府主導用地規劃和基建配合作施政方針,大刀闊斧地開拓土地作興建房屋及發展經濟之用。近年造地工作成效和政府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的八個優先研究和推行的選項的最新發展,已詳列於今年的《施政報告附篇》。

98. 運輸基建有助釋放土地發展潛力,對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至為重要。新界西北及新界北部均有巨大發展潛力。因此,政府會加緊落實北環線鐵路項目,配合古洞北新發展區公營房屋入伙,以及帶動新田、牛潭尾及凹頭一帶的發展。政府至今在沿線附近物色到總面積約90公頃(相當於四個太古城)的房屋用地並陸續進行研究,當中包括新田╱落馬洲樞紐,若落實北環線,這些土地可望帶來超過70 000個房屋單位。

港鐵小蠔灣車廠用地

99. 我們已就港鐵小蠔灣車廠用地上蓋發展制訂了分區計劃大綱圖,根據最新評估可望在中長期提供約20 000個單位,當中約一半會是資助出售房屋單位。這是繼80年代的港島線康山發展後,40年後另一個利用鐵路設施上蓋發展,提供公營房屋的鐵路項目,凸顯本屆政府加大公營房屋供應的決心。

重建市區寮屋區

100. 收回三個位於茶果嶺、牛池灣和竹園聯合村的市區寮屋區,並重建為高密度公營房屋的研究進度理想。由於房協不論在建屋,以至安置居民、綜合社區規劃等方面都富有經驗,我們將邀請房協負責執行這三個項目。我們正爭取明年上半年陸續展開土地改劃工作。如過程順利,可望2025年分階段進行地盤平整和基建工程,三個項目預計合共帶來6 300個公營房屋單位。

釋放私人土地發展潛力

101. 私人擁有的土地一向是房屋供應的重要來源。政府已於今年5月推出為期三年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並正與有興趣的土地擁有人作初步探討。另外,發展局已按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視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而未有確切發展計劃的私人土地,評估當中哪些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預計於今年年底前完成這項工作。發展局將會成立「項目促進辦事處」,負責跟進較大規模的私人住宅用地規劃地契修訂和其他發展審批申請直至項目正式動工,協調各個參與審批項目的部門加快審批流程,並協助解決爭議,包括及早把未能解決的事項提交高層尋求指示。

屯門西發展

102. 已定於今年年底通車的「屯門 — 赤鱲角隧道」和已進入詳細規劃及設計階段的港鐵屯門南延線會為發展屯門西部提供契機。我們正繼續籌劃就龍鼓灘(涉及約220公頃)近岸填海和屯門西沿海(涉及約220公頃)地區發展潛力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我們亦會藉這項研究檢視內河碼頭的需要,以提升屯門西地區作住宅發展及╱或其他更有效益用途的潛力。

「明日大嶼願景」

103. 上述各項多管齊下的開拓土地工作無疑會提供跨越目前《長策》十年期的部分中期房屋供應,但難以完全滿足中、長期市民的住房需求,更遑論建設更寬敞的生活環境。在眾多土地供應選項中,「明日大嶼願景」規模最大、可提供的土地最多,目前申請撥款的是涉及1 000公頃填海及相關策略性交通基建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這個原屬2011年「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內東大嶼填海的構想,已在社會醞釀討論接近十年,不應再曠日持久。只要大家客觀、持平,心繫香港的長遠利益,就應該明白「明日大嶼願景」涉及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有多方面好處,包括開發新的土地(而非只是把現有土地由一個用途改為另一個用途)、增加以七成公營房屋為比例的房屋供應、通過連結港島、北大嶼山以至屯門沿海地帶的道路和鐵路,完善香港整體交通網絡及解決新界西北交通擠塞、建設近零碳排放的宜居社區、提升北大嶼山的商業發展潛力,以及吸納本港建築填料而避免了運往境外填海的環境問題。從財務上而言,項目亦是切實可行,會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104. 雖然研究項目已於去年5月獲立法會工務小組支持,但至今仍未能取得撥款。為了香港的未來,本屆政府不會放棄「明日大嶼願景」的工作,我們會努力爭取盡快開展有關研究,但我承諾在研究過程中,政府會繼續聆聽各方意見,並積極探討創新的融資方案。

第十二節 理順從簡 加強協調

105. 全力覓地造地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快土地發展程序,因為政策不協調、審批繁複冗長,直接拖慢「生地」變「熟地」和住宅落成速度。由發展局及其轄下規劃署、地政總署和屋宇署組成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督導小組),過去兩年多專責統一和理順上述三個部門審批私人發展項目的標準和定義,並避免重複審批,至今經諮詢業界後已推出有關建築物高度限制、園景要求、綠化上蓋面積等七項精簡措施,亦會在未來數月推出有關總樓面面積計算等措施。

106. 土地發展不單牽涉上述三個部門的審批,要加快的也不只是私人項目,事實上,政府牽頭的發展項目以公營房屋為主,更有需要壓縮發展時間表,否則難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因此,我已授權發展局局長擴闊其督導小組的組成和工作範圍,包括納入發展局以外的審批部門;以便更全面地檢視政府和私人項目的發展審批程序,以及理順各個政策局之間與發展相關的規定,例如檢視各項技術評估的要求是否清晰和合宜。我會親自督導增加土地供應的內部協調,確保所有相關政策局和部門全力以赴,以排除萬難、創新思維的精神,大刀闊斧,勇於承擔的態度,把加大加快房屋供應視為首要、優先的工作目標。

▼第七章 建設宜居城市▼

第一節 發展與保育

107. 增加土地和建設優質生活環境並無矛盾,事實上,更充足的新增土地,將令我們更有條件保留郊野公園、承傳天然和文化遺產,以及解決舊區過份擠迫的問題。我在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就以發展與保育並重推城市建設,讓香港市民和遊客既可陶醉於鬧市海港,也可流連在舊城窄巷。

第二節 活化舊區

108. 十年前,政府先後推出「保育中環」和「起動九龍東」兩個大型的舊區活化計劃,落實了「地區為本」的發展模式。今日,多個「保育中環」的活化歷史建築項目相繼落成,包括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級別卓越獎項的「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而「起動九龍東」亦成功將觀塘、九龍灣及啟德一帶建設為本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把區內商業總樓面面積增加七成至現時的290萬平方米,兩年內更會增至約350萬平方米,規模足以媲美中區核心商業區。

第三節 「躍動港島南」

109. 總結了以往經驗,我們建議推行「躍動港島南」計劃(Invigorating Island South),將南區打造成為一個充滿活力、魄力、勁力,適合工作、居住、創意及消閒玩樂的地區。

110. 港島南區過去受道路和交通基建限制而未有較清晰的發展定位。港鐵南港島線(東段)於2016年開通後加強了黃竹坑、香港仔以至鴨脷洲等地區的對外連繫。南區擁有優美的天然地貌,海陸景色宜人,擁有著名的景點如海洋公園、四個郊野公園、多個沙灘及海岸保護區,以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潛力。

111. 構思中的「躍動港島南」計劃,包括以下重點項目:

1.制訂海洋公園的重生方案,主力深化和善用海洋公園在教育和保育方面的優勢,並利用其天然景觀及近海的有利位置,以及將於明年夏天啟用的水上樂園,提供多元化的娛樂消閒及旅遊體驗;

2.活化珍寶海鮮舫這個歷史悠久的香港地標。擁有海鮮舫的業主最近已同意無償捐贈海鮮舫給海洋公園,政府將推動海洋公園和非政府機構協作,以非牟利方式令海鮮舫在香港仔避風塘重生,成為南區一個富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旅遊景點;

3.提升香港仔及黃竹坑一帶的文化及消閒設施,包括香港仔避風塘和海濱長廊、鴨脷洲大街等,讓市民和遊客體驗當地的漁村風貌、歷史文化及生態旅遊;

4.利用其近海優勢,以海洋公園為核心,開拓連接其他地區及島嶼的海上旅遊路線,並研究擴大香港仔避風塘範圍及增加船隻停泊區,並在沿岸提供更多登岸設施等;

5.研究在已復修的石澳石礦場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水上運動中心,為運動員和愛好水上活動人士提供先進的訓練設施;

6.透過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加快黃竹坑舊式工廈的重建或改裝,為各新興行業及文化藝術提供更多營運空間;

7.研究有否重建或整合區內現有「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或設施的空間,以推動「一地多用」;及

8.善用黃竹坑站上蓋大型發展項目兩年後入伙的契機,採取「地方營造」的手法,美化公共空間和市容,並透過小型工程,提升黃竹坑商貿區及附近海濱地區的行人暢達性,以及改善深灣道及布廠灣一帶的步行環境。

參考「起動九龍東」計劃的成功經驗,我們會在發展局內成立跨專業團隊,與持份者互動合作,統籌及落實「躍動港島南」的各個項目。

第四節 加快活化老舊的工業區

112. 我在《2018年施政報告》公布多項活化工廈的措施,其中增加舊工廈重建後的最高核准地積比率兩成深受歡迎。城市規劃委員會至今已批出超過30項重建工廈申請,可望提供約600 000平方米新的商用或工業樓面,而土地業權人亦已陸續向地政總署提出契約修訂申請。為加快有關工作,發展局會推行一項「標準金額」徵收補價的先導計劃,發展局正聯同地政總署制定新計劃的詳情,目標是於2021年年初推出。

第五節 市區更新

113. 在政府的支持下,市建局近年採取「規劃主導」、「小區為本」的方針去處理市區更新工作。這模式的好處是不將項目局限於拆卸改建個別單幢式樓宇,而是藉重建的契機重新規劃區內交通路線、行人設施、綠化休憩空間等,以締造更以人為本的社區和為居民帶來更大裨益。觀塘市中心這個市建局歷來最大的單一項目,正朝這方向邁進。待未來數年五個發展區陸續竣工後,觀塘市中心將展現全新面貌,市建局會以同樣的市區更新手法改善九龍城、土瓜灣、油麻地及旺角等舊區。

第六節 交通運輸

提升本地交通基建

114. 政府一直致力推動交通基建和為市民提供可靠及可負擔的交通服務。我們正積極推展多項新鐵路項目:港鐵公司正就東涌線延線及屯門南延線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我們會加緊落實北環線,務求在短時間內亦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為配合重建華富邨和「躍動港島南」發展,港鐵公司將於本年年底向政府提交南港島線(西段)項目的建議書,有關部門會隨即進行研究,適時推展項目。

115. 此外,政府會進行一項全面的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包括調查市民最新的出行習慣,參考和引進合適的創新交通模式和技術,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滿足市民的需求的同時,更有效分配不同交通資源,以支持可持續發展,及促進大灣區內的人流和物流。同時,我們會進行《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布局,以及為走線和配套設施進行初步工程技術評估,讓大型運輸基建的規劃能配合甚或預留容量以滿足香港整體長遠土地發展的需要。

發展環保交通

116. 為配合「起動九龍東」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已大致完成九龍東環保連接系統的詳細可行性研究。研究建議在區內推展「多元組合」模式的環保連接系統,比單一的基建更為有效和可取。擬議的「多元組合」模式環保連接系統,包括在區內新增巴士╱專線小巴路線;發展自動行人道網絡串連啟德前跑道區、九龍灣行動區和港鐵牛頭角站;打造貫通啟德發展區內海濱長廊和休憩用地的行人與單車共用的共融通道;建造高架園景平台連接港鐵觀塘站,以及在啟德發展區設置水上的士站。發展局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公布有關詳情,並收集公眾對擬議「多元組合」模式環保連接系統的意見。

提升的士服務質素

117. 持續的疫情令的士業大受打擊,本屆政府決定暫時不再推動引進專營的士的工作,而會加大力度與的士業界攜手提升的士服務質素,包括透過善用科技及舉辦嘉許計劃等,鼓勵的士司機及車隊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此外,運房局正籌備修訂法例,分別就非法載客取酬及與的士服務有關的違法行為提高罰則,以保障乘客。

第七節 智慧出行

應用科技

118. 除了持續提升公共交通基建和服務外,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智慧出行」,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智慧出行」的其中一項重點是透過應用科技紓緩公眾泊車位不足的問題。就此,運輸署正積極推展六個自動泊車系統先導項目,並剛於9月底就荃灣海盛路首個先導項目公開招標,系統可望於明年投入服務。

「香港好‧易行」

119. 政府一直推動「香港好‧易行」,以締造行人友善環境,鼓勵行人安步當車。政府正積極在九龍東推動「易行」,改善九龍灣和觀塘商貿區的行人設施,以及綠化及美化街景等。同時,我們會繼續完善金鐘、灣仔北等地區現有行人連接系統,包括透過和記大廈和金鐘廊重建、連接海富中心和添馬天橋的政府工程,以及在「促進私營機構提供行人連接計劃」下太古廣場至夏慤花園天橋網絡的行人連接等,完善金鐘一帶的行人連接系統。

第八節 優質海濱及公共空間

海濱長廊

120. 過去三年,新落成的海濱長廊長達五公里,令維港兩岸成為「人氣」公共空間。待獲65億元專項撥款支持的13個大型項目落成後,維港海濱會由現時的23公里增至2028年的34公里,兩岸亦會增添35公頃具地區特色的優質公共空間。明年展開的海濱工程,包括全長兩公里、闊10米的東區走廊板道,連接銅鑼灣至鰂魚涌和西營盤東邊街北的海濱公園。我們爭取於2024年分階段完成這兩個項目。

完善單車徑網絡

121. 隨着上水至元朗餘下一段單車徑啟用,連接新界東西由馬鞍山至屯門全長約60公里的單車徑已於9月全面開通。荃灣青荃橋至灣景花園一段兩公里的單車徑則於明年初開放,而荃灣至屯門段餘下約20公里工程亦會繼續推展。市區方面,啟德發展區總長13公里的行人及單車共融通道,會分兩階段建造。首階段7.5公里預計於2023年落成;餘下5.5公里將在2025年後啟用。此外,13個大型海濱發展項目亦會融入單車徑設計。

第九節 文化及體育

文化新地標

122. 我們銳意發展文化和體育,提升香港成為令人嚮往的國際大都會。西九文化區糅合本地傳統特色和國際元素,正發展成為香港文化新地標。未來兩年,西九文化區內兩座博物館,即展現當代視覺藝術文化的M+和呈獻中國藝術文化珍品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會相繼落成啟用。連同已於去年重新開放經擴建的香港藝術館,將為香港的視覺藝術揭開全新的一頁。三間館藏和策展風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館,肯定會為市民和遊客帶來豐盛的文化之旅。

啟德體育園

123. 啟德體育園建成後將是全港最大的體育設施,按目前工程進度,可望於2023年竣工。政府會促進體育園的營運機構與體育界協作,充分利用園內的先進設施,進一步推動體育運動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同時為香港培育更多體育人材,提升專業水平。

第九節 環境及自然保育

環保藍圖

124. 近三年間,香港在改善空氣質素、保育生態、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減碳,以及建設轉廢為材及污水處理基建等多方面,取得良好進展。環境局正透過不同環保新措施,如資助現有私人屋苑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擴展全港18區回收網絡,以及推出「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等,支持「綠色復甦」,這不單可持續改善本地環境質素,同時還可創造綠色就業及經濟機遇,預計這些措施共可帶來數以千計的職位。未來一年,環境局計劃推出廢物管理長遠策略藍圖、本港首份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等,為停售傳統燃油私家車籌劃目標及更新《香港清新空氣藍圖》。

邁向碳中和

125. 近十年,政府撥款超過470億元,推行各項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措施、推廣電動車船,以及引入創新轉廢為能和轉廢為材設施,以協助減廢減碳;而兩家電力公司在上個及今個發展計劃中,十年間投放於減碳的主要項目合共約390億元。我們正按着《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邁向相比2005年基準年減少65%至70%碳強度的2030年目標。事實上,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2014年達峰,人均碳排放峰值為6.2公噸,2018年人均碳排放降至5.4公噸,相較2005基準年下降約36%。社會上有普遍期望,香港要進一步深度減碳。

126.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國家主席習近平較早時在聯合國發言,表明中國會努力爭取在2030年碳排放量達峰,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承諾,深受各地政府和國際環保組織歡迎。在香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剛就長遠減碳策略向特區政府提交報告,我現宣布香港特別行政區將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達此目標,政府會在明年年中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定下更進取的減碳排放策略和措施。

127. 我們會研究各種減碳方法,包括探索不同零碳能源和減碳技術、提高新建和現有建築物的能源效益、推動零碳車輛和綠色運輸,以及興建具規模轉廢為能設施等。為緩減實現碳中和的成本,我們需要透過更嚴格的能源效益標準等方法來減省能源需求,並且推動社會各界全力配合,實行低碳生活和經濟轉型。我們亦會發展綠色金融以增加有助減碳的投資,建構低碳和更具氣候變化抵禦力的經濟體系,以及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等。我誠邀各界同心協力,攜手推動香港低碳轉型,朝着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邁進。

廢物管理

128. 相對於減碳的成績,減少廢物仍是香港一大挑戰。政府於兩年前向立法會提交了《2018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減廢是全球大勢所趨,有助減碳以應對氣候變化,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是推動減廢的「火車頭」,不僅有助驅動企業和公眾實踐減廢回收,而當回收物的質與量得到提升,將有利相關行業的持續發展及創造綠色就業。我歡迎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決定於本立法年度再次成立法案委員會審議《條例草案》,並希望《條例草案》能早日獲得通過。環境保護署已陸續開展推動減廢及回收的配套措施。

129. 為使本地廢紙回收出路更多元化,政府正多管齊下,包括推出「廢紙收集及回收服務」計劃,及計劃在屯門環保園招標以設立現代化紙漿生產設施。最新的廢紙回收製漿技術,好處是令用地更具效益、更節省能源和營運成本,而紙漿成品一般不受進口限制,因此更切合本港情況和更有效地轉廢為材。我們預計將在2021年上半年招標,紙漿生產設施在2024年或之前開始運作。

▼第八章 持續改善民生▼

第一節 福利及醫療開支增長

130. 本屆政府對建立關愛社會,照顧弱勢社羣的承擔,可見於資源的投入。用於社會福利和醫療的政府經常開支由2017-18年度分別653億元和626億元,上升至2020-21年度的939億元和871億元,年均增幅為12.9%及11.6%。除了經常開支,我們亦為增加設施提供非經常撥款,包括額外3,000億元用作公營醫療和醫療教學設施和200億元購置私人處所作福利服務用途。

第二節 落實進一步改善民生的措施

131. 我在今年1月提出了多項進一步改善民生的措施,雖然新冠疫情令本港經濟和公共財政出現劇變,政府仍會審慎推進相關項目,其中與基層家庭住屋相關的「租管」研究和津貼計劃已經展開,而增加法定假日日數使其與公眾假期日數看齊,亦已正式進入勞工顧問委員會商討階段。我殷切希望能為這個爭議多年的勞工福利事項劃上勞資雙方可接受的句號,並爭取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把賦權法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至於近日備受關注的2元乘車優惠計劃,政府已大致完成內部評估,在能有效打擊和防止濫用的前提下,我們會把所需撥款納入2021-22年度財政預算案,希望在該年度內逐步落實。

第三節 公營房屋額外總樓面面積作福利用途

132. 除了購置私人處所作福利服務用途外,我認為確定在未來公營房屋項目中設立社福設施,是務實可行的方法。我會邀請房委會及房協聯同發展局研究為這些房屋項目增加地積比率以供應約5%總樓面面積作社福設施用途。當然,由於房屋供應緊絀,這個建議不應影響項目原本的建屋量。

第四節 加強應對失業情況

勞工情況

133. 受到全球及本港疫情的影響,香港勞工市場面對巨大壓力。要助勞工走出困境,政府須竭力恢復經濟、開創就業機會、增加培訓及再培訓機會、加強人力配對的工作和優化社會福利制度的安全網。

創造就業

134. 我們在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的「創職位」措施,為不同學歷及技能人士提供合共30 000個有時限的就業機會。現時已在公私營機構創造約29 000個職位,其中超過10 000個已入職。我留意到一些前景較好的行業計劃特別受歡迎,例如由金融發展局獲撥款1億8千萬元推行的「金融服務業創職位計劃」(FIRST),合共1 500個由政府補貼僱主每月10,000元的就業名額,在計劃推出三個星期內已接近全數獲合資格的金融業務公司成功申請。

135. 有見及此,政府會創造更多行業為本的就業機會,給有志投身該行業的人,特別是近年畢業的青年人。計劃的行業包括:

•綠色行業:在未來數年投資一系列環保項目,估計可創造4 000個涉及科研、建築和工程、回收及運輸的就業機會;

•建造行業:除了已規劃的大型工程,我已要求各工務部門全速開展各類政府建築物及設施的翻新、維修和保養,加快公眾街市的翻新和小型改善工程,而房委會亦會增撥資源,改善公共屋邨的環境及公用設施;

•創科行業:香港發展創科,需要更多科技人才,但短期而言,更多入行的職位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大型科技公司。政府會提供工資補貼,由香港科技公司招聘員工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汲取經驗;

•物管行業:政府正與大型物管公司合作,資助他們聘用更多有意在物管業發展的青年人,並藉此提升行業的專業化和吸引力;

•創意行業:政府會善用各個支持電影、設計、文化藝術、藝術科技發展的基金,並考慮同樣提供工資補貼,讓更多有志從事創意產業的人士入行;及

•法律專業:香港作為國際法律樞紐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加上剛在大灣區落實的律師專業服務開放措施,香港需要培育更多法律專才。

「特別‧愛增值」再培訓計劃

136. 政府與僱員再培訓局(再培訓局)商討後,會進一步加強支援受經濟不景影響的僱員。在今年年底第二期「特別‧愛增值」計劃完成後,再培訓局將緊接於明年1月推出第三期的「特別‧愛增值」計劃,為期半年至2021年年中。新一期計劃會較第二期計劃下提供的10 000個學員名額增加一倍,讓20 000名學員接受再培訓,並在培訓期間獲得津貼。計劃對學員不設學歷限制及鼓勵他們參加跨行業的培訓,協助他們早日重投就業市場。

配對人力資源

137. 雖然失業率持續高企,但部分行業仍面對人手短缺,因此勞工處會加強做好僱主和待業人士之間的配對工作,強化與有招聘需要的僱主聯繫,並舉辦更多專題式招聘會,以協助求職人士就業。同時,我們會鼓勵長期面對人手不足的行業僱主,包括護理業,參與再培訓局的「先聘用、後培訓」計劃。鑑於安老院舍前線護理員人手緊張,我們會研究調整計劃中培訓及工時的安排,以吸引人員入職。我們亦會安排僱主同時參與勞工處的「中高齡就業計劃」,申領在職培訓津貼。

優化社會福利安全網

138. 政府的綜援計劃一直有效地發揮其安全網功能。隨着本港失業率由2019年年底開始上升,失業綜援個案亦開始增加,過去12個月(至今年10月底),失業綜援個案總數增加了接近55%。由此可見,在疫情和經濟下行時,失業人士視綜援計劃為安全網。為協助更多失業人士及其家庭,政府今年6月1日在綜援計劃下設立為期一年的「援助失業人士特別計劃」,把適用於身體健全申請人╱受助人的資產上限暫時上調一倍。為進一步支援失業人士,我們將推行一項新安排,在綜援系統完成必須的調整後,身體健全的綜援申請人╱受助人的所有保險計劃現金價值將會獲豁免計算為資產,為期一年,以協助更多失業人士渡過經濟難關。

第四節 紓緩交通費負擔

139. 為紓緩市民在疫情期間的交通費負擔,政府早前推出一項臨時特別措施,於今年7月至12月期間暫時將「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由400元放寬至200元。我決定延長有關措施六個月。換言之,在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政府將繼續為每月公共交通開支超出200元的市民提供三分之一的補貼,每月補貼上限為400元,預計每月可惠及約380萬名市民。此外,港鐵公司與政府磋商後,決定將原定於今年年底結束的車費八折優惠延長三個月至2021年3月。

第五節 將「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恆常化

140. 為支援難以應付日常食物開支的個人及家庭,社會福利署(社署)由2009年2月起推行「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計劃有助補足其他扶貧措施及協助弱勢社羣應對財政困難。政府會在現有服務合約完成後,即從2021年8月開始,預留4億1千5百萬元的經常開支,將計劃恆常化。

第六節 支援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

141. 為加強對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的支援,我們除繼續按《殘疾人及康復計劃方案》推展各項康復計劃外,為進一步紓緩照顧者的壓力,我們將會在來年推行多項額外措施,包括透過「私營殘疾人士院舍買位計劃」增設暫顧服務宿位;在有剩餘宿額的特殊學校附設宿舍部提供暫託宿位服務;以及在足夠空間的情況下,安排有需要到日間配對展能中心接受服務的舍友留在其嚴重弱智人士宿舍接受服務。此外,勞工及福利局正進行一項深入研究,為擬定全面的照顧者政策和相關先導計劃提供實證為本的基礎。

第七節 醫療衞生

地區康健中心

142. 本屆政府重視基層醫療健康發展,首間位於葵青區的地區康健中心已於去年9月投入服務,而另外兩區和九區已分別批出營辦合約或落實選址。食物及衞生局會研究就康健中心設立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為初次確診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康健中心會員提供受資助的醫務諮詢服務,以進一步加強慢性疾病治理的措施,及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優化「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

143. 「關愛基金」下的「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惠及超過50萬名65歲或以上的低收入長者。我們計劃擴大資助範圍,讓有需要和符合資格的長者獲得更適切的牙科護理服務,包括:

1.增加可獲資助的診療分項,包括移除牙橋或牙冠和根管治療(杜牙根)服務;及

2.為已享用計劃服務最少五年並年滿75歲的長者提供第二次免費鑲配活動假牙及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

精神健康

144. 去年的社會事件,加上自今年年初起持續的新冠疫情,為部分市民的精神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影響,政府決定由「禁毒基金」提供3億元額外資源,加強於社區支援有需要的市民,並提高大家對精神健康的關注。

藥物資助及對不常見疾病患者的支援

145. 政府和醫院管理局於2019年年初推出措施優化「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經濟審查機制,以減輕病人家庭的藥費負擔。在檢視措施成效後,我們會進一步完善機制。現時,「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分別涵蓋48及34種藥物。我們會繼續按既定機制增加兩個基金下涵蓋的藥物及放寬現有藥物的臨床準則,以加強支援癌症病人及不常見疾病患者的需要。

第八節 加強支援少數族裔

146. 政府一直致力推動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會,在過去兩年共推出約30項支援少數族裔人士在教育、就業、社會福利、醫療健康及社會共融的措施。其中經修訂的《種族歧視條例》,加強對少數族裔的保障,亦已於今年6月生效。此外,社署已成立外展隊主動接觸有福利服務需要的少數族裔。

147. 香港天文台將於2021年第二季開始在天文台網站以八種少數族裔語言提供基本天氣資訊,讓少數族裔人士能實時獲得以他們語言表述的最新天氣報告、警告和預報、熱帶氣旋路徑等資訊。我會繼續鼓勵更多部門檢視其日常為市民提供的服務,積極考慮滿足少數族裔人士的需要。

▼第九章 培育人才及青年發展▼

第一節 培育人才

教育願景

148.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我的教育願景,是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教育亦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良好品格的培養至為重要。事實上,要成為公民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學生須有守法意識,能尊重不同意見,適應羣體生活。

第二節 優質教育

149. 我上任後積極為教育界提供額外資源,希望藉此為提升教育質素而必須進行的改革提供有利條件。過去三年,本屆政府在教育已累積增加了135億元經常開支,落實的措施不少都是教育界同工多年來爭取的訴求,包括將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及增加每班的教師比例等。但我強調政府在教育工作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政策的制訂者、推行者及監管者。

150. 為提升教育質素,我們先後共成立八個專責小組,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研究、諮詢,並向政府提交報告。當中七個小組已完成工作,教育局正聯同相關機構落實小組的建議;最後一個有關課程檢討的專責小組亦於9月提交報告,教育局稍後會公布政府的回應。此外,我們自2017年7月以來所公布的39項新措施全部已經完成或按序推進,並在今年《施政報告附篇》交代進展。

151. 然而,去年發生的社會事件,令不少人再次質疑香港教育的成效,在超過10 000名因反修例而涉嫌違法的被捕人士中,四成是學生,當中接近2 000名是中小學學生,怎不令人痛心呢?我們不忍見到政治滲入校園,學生捲入政治漩渦,甚至被誤導參與違法及暴力行為,因而負上法律責任,影響一生。社會事件亦揭示部分青年人守法意識薄弱,欠缺互相包容尊重的價值觀。如何在香港複雜的政治環境,社交媒體傳播大量失實消息的情況下好好保護學生,是政府、社會、教育界和家長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德育及國民教育

152. 德育是五育之首,亦是教育的根本。學校應着力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事實上,加強學生對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情的認識,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工作。本屆政府已將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新的中史課程已在本學年從中一逐步推出。教育局會為學生提供結合課程的實地考察機會;並會鼓勵中小學生多學習中華文化精粹,以薰陶學生的品德情操和建立文化認同。教育局亦會透過多元化活動,讓中小學生全方位認識國家發展、《憲法》和《基本法》、「一國兩制」的實踐、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尊重和維護國旗和國歌這些國家的象徵,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以及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通識教育

153. 高中通識教育科的爭議在社會從未停止,未來改革方向必須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讓這個科目重新成為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台。

154. 課程的改革與考評的工作必須互相配合,上學年一條錯誤的文憑試題目引起社會的熱烈討論。我期望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不斷完善其審題機制,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推廣應用學習課程

155. 為配合全人發展和照顧學生的不同才能,我們會進一步推廣應用學習為高中選修科目,為學生提供資助及更多元化的課程,擴闊學生的學習領域和經歷,幫助他們多元發展。

電子學習

156. 新冠疫情雖然令學校的面授課堂一度暫停,但通過教育局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靈活運用各種創新方法,學生仍能「停課不停學」。為進一步支援學校和教師推行混合教學模式,教育局會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推出一項為期三年的計劃,一方面支持電子學習所需的配套,例如構建學與教資源分享平台和鼓勵教師分享優質教材;另一方面確保所有學生有平等的電子學習機會,包括資助學校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供有需要的學生借用和為因居住環境而未能獲得合適上網服務的學生提供無線網絡路由器及流動數據卡。為照顧家境困難學生的即時需要,教育局已在本月初為公營學校提供一筆過的「支援有經濟需要學生上網學習補充津貼」。

教師質素

157. 教師對學生的全人發展影響深遠,肩負傳授知識、薰陶品格的重要職責,我期望受他們春風化雨的學生不但才德兼備,更是維護「一國兩制」的國家棟樑。政府作為教師註冊機構,會從入職、培訓及管理多方面着手,提高教師質素。我們會與師資培訓機構商討如何確保老師的師德、品格及操守。此外,我們會強化老師及校長入職、在職及升職前培訓的工作;對於不稱職及失德的老師,教育局必定嚴肅跟進,包括取消嚴重失德者的教師資格,以免他們誤人子弟。

第三節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158.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是一項跨專業界別、跨政策局的嶄新服務,通過「盡早識別,即時介入」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經試行並取得成效後,計劃在2018年10月恆常化,並在本學年把服務名額由3 000個大幅增加至8 000個,以及在2022/23學年把名額再增加至10 000個,藉此做到零等候時間。為能預早照顧正等候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或經評估只有輕微發展問題的兒童,我們已在今個學年在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幼稚園推行一個為期20個月的試驗計劃。

第四節 支持香港演藝學院興建新教學設施和學生宿舍

159. 香港演藝學院(演藝學院)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藝術及相關科藝領域教育和訓練的高等教育院校。在2020 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演藝學院不但在表演藝術類別蟬聯亞洲第一,更名列全球第七位。政府支持演藝學院在港島東區興建新教學設施和學生宿舍,豐富教與學的硬件和體驗,促進表演藝術專上教育的長足發展。

第五節 吸引人才

160. 要擴大香港的人才庫,除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外,亦要積極吸納非本地精英。投資推廣署將與各政策局、特區政府經貿辦和各推動創科、金融和文化發展的機構合作,採取策略性方法在全球大力宣傳香港為高質素人才提供的便利措施和發展機遇,重點吸納香港在各個範疇所需的人才。

第六節 青年發展

161. 青年是一個多元的組羣,他們有不同的人生目標。我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青年發展「三業、三政」(即學業、就業、置業、議政、論政、參政)的新方向,取得一定的進展。然而,經歷了過去一年的社會動盪、反覆的疫情和長時間停課,青年人的生活及學習模式受到一定影響,部分青年人對個人前景以及社會發展感到迷茫和無助。面對這個環境,政府會思考如何為青年人塑造一個讓他們健康成長、安居樂業、發揮所長的環境。我們亦期望青年人能放眼國家,把握大灣區在學習、就業、生活方面的種種機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實現夢想。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162. 以香港的經濟和市場規模,青年人的失業率可能會維持雙位數字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有7 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發展潛力卻十分巨大,能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業發展機會。在今年《施政報告》諮詢期間,不少企業向我表示若政府能提供補助,他們可在發展經濟高增長的大灣區為香港青年提供工作機會。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特區政府將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 000個,當中部分為我早前提及的創科職位。

青年創業

163. 愈來愈多青年人渴望透過創業一展所長,在傳統行業打工外尋找出路。青年發展委員會去年已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全新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青年創業計劃」),協助有意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並進一步回應他們在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當疫情穩定及恢復跨境旅遊後,民政事務局會資助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青年創業計劃」,預計批出約1億元,為近200家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及向約4 000名青年提供服務。廣東及各大灣區內地城市已同意支持這個計劃,並會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以及讓香港青年享有與內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此外,特區政府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

「青年委員自薦計劃」

164. 為青年提供更多議政機會,了解政府的運作,我們已將本屆政府推行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自薦計劃」)常規化及擴展至更多委員會。年齡介乎18至35歲的人士,可自薦成為指定政府諮詢委員會的委員。直至目前為止,透過「自薦計劃」直接或間接獲委任至諮詢及法定組織的青年人擔任約340個職位。諮詢及法定組織青年成員的整體比例亦已從2017年的7.8%上升至現時的13%,逐步趨向本屆政府定下的15%的目標。

林鄭指,未來一年將努力恢復香港的國際聲譽和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讓香港重新出發。(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第十章 結語︰重新出發▼

165. 這份長達三萬多字的《施政報告》立足於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結合了香港的傳統優勢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體現了中央對特區一如既往的支持,並盛載着我帶領團隊為香港打拼的決心。只要我們不忘「一國兩制」的初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對香港的信心,不單以政治立場看事情,理性溝通、求同存異,就一定有能力處理好「一國兩制」在實踐中的問題,以及解決香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

166. 我在今年7月1日特區成立23周年酒會上說了一番感性的話,我說過去一年,是我40年公務生涯中最嚴峻的考驗,不但承受着對我個人前所未有的攻擊,亦令我對香港的前景深感擔憂。我十分感謝中央一直對我的信任,家人和好友的愛護以及各級同事堅定不移的支持。他們的關懷令我相信艱難的日子總會過去,風雨後一定會再見彩虹。

167. 未來一年,特區政府會加倍努力,嚴控疫情,重振經濟,重整社會秩序,恢復香港的國際聲譽和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讓香港重新出發。

▼11月26起收緊防疫措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