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都要默書 父母壓力女兒患抑鬱 專家:家長先控制自己情緒 

撰文:梁煥敏
出版:更新:
阿詩(化名)父母管教甚嚴,令她成長背負父母壓力。(梁煥敏攝)
小學生家中廁所特別設置了溫習板。

現年24歲的阿詩(化名)為獨生女,自小著重學業成績,媽媽雖未有開口要求她必需考入大學,但她因感受到母親的期望,每當溫習時亦非常用功,甚至小學時候父母於家中廁所特設一塊溫習枱,方便能「如廁時默書」。媽媽曾向6、7歲的阿詩説:「2010年你會點?入大學囉!」令她自小認為「成績係好重要,我係一定要入大學,唔係就會死。」

小時父母經常吵架,她每次被責備時亦會先認為是自己的出錯及非常緊張,但她未曾與父母傾訴。一次父親因一些事斥責她,情緒失控把櫈掟向牆上,嚇呆了阿詩,加上母親再度責罵,她從此認為「父母不會理解」,而未有向他們道出心事。

壓力大害怕改變

及後升上band1中學,一向成績優異的她,依靠咖啡提神拼命通宵讀書,至公開試前四個月「壓力爆煲」患上抑鬱症,其後因藥物影響不能集中,最終考不上大學。當時的她曾報讀護士課程及當過數份工作,但當公司晉升她時,雖然她的病情已轉好,但仍會因壓力問題而辭職,「我宜家好驚改變,驚好難,就會諗好耐之後辭職」。

過來人:父母應多獎勵子女

多番經歷後,她仍未曾告訴父母一句「其實到宜家,父母仍唔會知我係因為佢哋管教問題而病發,我哋唔講心事,無辦法,我亦過唔到心理關口。一家人表面上無事,但我只係想搬出去。」父母從學校社工得知她情緒有問題,但只以為是學業問題,並不知道有更深層的「心結」。

事過境遷,阿詩雖已康復但仍未將心結告知父母,只能依靠堂姊為自己盡力打開一扇緊閉多年的門。「我希望家長可俾多啲子女能自由發揮,同埋多啲award (獎勵)小朋友,唔好太細就著重成績,會造成壓力。」

父母情緒影響子女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跟香港教育大學合辦的「家長情緒與兒童發展」調查報告,向130對平均43.5歳,教育水平為小、中學畢業為主的家長;及平均年齡為11.5歲的子女,個別作出問卷調查。結果,有46個樣本的家長焦慮徵狀較高,當中超級半數子女在學習、社交及自律上有問題。另外,家長以斥責等高壓教育手段管教子女,當中有7成子女出現行為問題,例如:說謊,比較少用高壓教養的家長多出近28%。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協調主任盤鳯愛表示,不少家長認為先以打鬧或憤視方式盡快解決子女問題,而非先了解他們的感受,會將問題加深。「快啲處理子女問題,㩒低件事後可處理其他問題(家務或工作),不經意將(子女)問題越積嚴重」。家長焦慮徵狀影響孩子情緒、行為及過度活躍問題,希望家長感覺到自己情緒有異後,靜觀覺察控制自己情緒後,才處理子女問題,減低對子女的影響,建議家長以3B4A方式,即先深呼吸(Breath)去作自我觀察後才以「覺察」、「接納」、「分析」及「行動」去處理子女問題。

3B:呼吸三次(breath)
4A:「覺察」(Aware )、「接納」(Accept)、「分析」(analysis )及「行動」(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