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蓄水池|評估機制及程序俱在 保育團體斥古蹟辦打份工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因清拆工程,令建於上世紀初的地下蓄水池曝光,古羅馬式石柱及紅磚砌成的圓拱惹起熱議,民間要求保育聲音紛起。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日前指,事件涉及溝通上的敏感度不足而「掛萬漏一」。
古諮會成員、測量師何鉅業指,一般政府工程均會進行歷史評估,亦會諮詢古蹟辦,認為程序上已有機制處理。「活現香港」創辦人、食衛局前政治助理陳智遠指,同樣認為是次事件與機制或程序無關,而是古蹟辦未有做好把關角色,「Hea做,係打份工心態。」

▼深水埗主教山羅馬式建築蓄水池曝光▼

「活現香港」創辦人、食衛局前政治助理陳智遠指,由於政府部門沒有歷史建築相關知識,就算日後加強部門間合作,最終仍要諮詢古蹟辦意見。他指,主教山蓄水池事件上,古蹟辦需負上責任,因其未有做好把關的角色,「無落site(地盤)去望,就算黑都要去照一照。」他指,單從蓄水池的興建年份而言,古蹟辦已經有需要再去翻查更多資料,批評古蹟辦「Hea做,係打份工心態。」

需要加強相關部門的知識

陳智遠指,2009年古蹟辦曾將5個於九龍水塘的構築物列為法定古蹟,當局更應就類似的地下構築物提高保育意識,不能以此為藉口。他指,為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古蹟辦需要更主動巡查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並要加強相關部門歷史建築知識。他又認為,今次事件反映民間參與的重要性。

+1

古諮會成員、測量師何鉅業同樣指,一般而言大型政府工程均會進行歷史價值評估,而有關部門於發現懷疑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後,亦會就此諮詢古蹟辦,認為程序上有相關的機制處理。他指,主教山蓄水池有保留價值,因其為政府物業,相信政府不會貿然再進行工程,而評級後亦可再確認蓄水池的歷史價值。

李浩然:擴大古諮會參與度 讓委員視察

港大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稱,事件反映不能單靠文件上決定建築物歷史價值,「文件寫係『tank』,可以有好多唔同理解。」他認為文件顯示配水庫為戰前建築物,古蹟辦應派人到現場視察。他又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處理文化遺產申請時,同樣會派人到現場視察,甚至會花上幾天時間仔細視察,他認為古蹟辦同樣應參照國際做法。

他曾為古諮會委員,認同古蹟辦未必有足夠人手,建議可擴大古諮會委員的參與度,讓委員到場視察,加上古諮會有多名測量師、工程師等專家在內,相信有足夠知識判斷其歷史價值。

他又說,現時有待評級的1,444幢歷史建築,為政府於90年代進行普查後挑選而來,由於當年集中於地面建築物,故未有包括地下建築物。他解釋,自聯合國於2002年公布涵蓋工業文化遺產後,才漸惹起關注。他又說,於山頂食水配水庫及油麻地食水配水庫,其建築風格與主教山配水庫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兩者的柱為磚造。

▼沙中線土瓜灣站工程發現宋元時期文物、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