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警點名香港「垃圾貿易自由港」 環團促防美國廢塑膠入港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香港以自由港聞名於世,有環保團體則發現,本港多個運往東南亞等地區貨櫃,被發現是廢塑料後遭退回香港滯留,慘令香港變成「垃圾貿易自由港」。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按環保署數據,指單在2019年,已有14個載有不同廢物的貨櫃,遭馬來西亞及菲律賓退回本港,涉逾280噸,最終多個貨櫃要在本地回收處理。環團質疑,該批廢物來源地成疑,卻要本港「硬食」,部份更需棄置堆填區。
綠惜地球又引述國際刑警今年報告,當中點名批評香港曾非法轉運廢品至東南亞地區。團體促請環保署和海關做好把關,如發現違規情況,應盡早公布。

規管跨國有害廢物的《巴塞爾公約》首度將廢塑膠貿易納入管制,並於2021年1月1日生效。本港環保署按此制定《廢塑膠進出口管制指引》,規定進口或轉口受管制的廢塑膠,必須申報。

綠惜地球引述國際刑警今年8月的報告,當中點名香港一直擔當「垃圾貿易自由港」角色。報告又指出,內地在2018年禁止進口「洋垃圾」後,雖令本港轉口量大跌逾80%,惟東南亞等地卻成為新「垃圾場」,如2019年馬來西亞入口的7個裝載塑膠垃圾貨櫃,便是由比利時經香港轉口。

另外,綠惜地球指出,《巴塞爾公約》轄下工作小組於去年10月會議中,特別提及與香港有關的案件。相關案例指出,羅馬尼亞2016年曾出口123個廢礦渣貨櫃至內地廈門港但被拒,輾轉運到香港;然而貨櫃隨後轉運到馬來西亞時亦被拒絕上岸,最後有關貨櫃一直滯港,到2020年8月下旬才運離本港。綠惜地球又稱,全球第二大船運公司「地中海航運」(MSC)6月起,已禁收運往香港的廢塑膠貨櫃,反映香港垃圾貿易自由港有關鍵角色。

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楊日輝指出,香港並非主要塑膠垃圾來源地,卻因沒把好關,接二連三遭國際社會指責,形容是「醜出國際」。根據環保署數據,2019年共逾280噸載有不同廢物的貨櫃,被馬來西亞及菲律賓退回本港。楊日輝相信,部份廢物最後會棄置到本港堆填區,批評「環保署、海關放軟手腳,最後要香港硬食」。

楊日輝又稱,美國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廢塑膠來源地,2020年首10個月,已佔本港總進口量的25%。然而美國卻非《巴塞爾公約》締約國,故提醒香港政府「對美國貨櫃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增加抽檢,防範美國將不要的塑膠垃圾,借香港轉運至發展中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