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徵費|便利店袋棄置量離奇跌九成 環團指零辨識度易斷錯症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自全面實施膠袋徵費後,便利店膠袋棄置量年年上升,至2018年棄置量達5,580萬個,但2019年卻突然暴跌至437萬個,跌幅超過九成。
有關數據由環保署在堆填區經隨機抽樣及按樣本特徵估算,至於未能歸類、未印有可作分辨源頭的標識或記號膠袋,則會列為「其他」類別處理。據記者觀察,不少超市及便利店,改用普通白色背心袋,無法辨別出處,令數據參考性成疑,膠袋使用量或沒有真正減少。
惟環保署堅稱,有關統計方法能反映塑膠購物袋的整體棄置量,助署方監察計劃的運作情況。

近年仍見便利店膠袋上印有商標。(資料圖片)

環保署自2009年起每年調查塑膠購物袋的棄置量,2019年整體棄置量按年減少約一成,其中跌幅最明顯的是便利店,按年減少92.2%。

至於膠袋棄置量計算方式,環保署解釋指,先從送往堆填區的廢物中抽取膠袋樣本,再按不同種類及來源作進一步分類,從而得出每一類別的膠袋在樣本中的數量,估算全年棄置量。廢物經隨機抽選樣本,由現場工作人員以人手分揀塑膠購物袋,並按其物料、大小、顏色、是否附有手挽特徵,或其印有的零售源頭的標識或記號等辨別。至於未能歸類、未印有可作分辨源頭的標識或記號的袋,會歸入「其他膠袋」類別處理。

記者近日隨機巡視百佳、惠康、7-Eleven及OK便利店,發現其派發的膠袋,全屬沒有任何標識的白色膠袋,按上述統計方法,相信會被列為「其他膠袋」類別統計。

膠袋徵費|01消息︰因疫情擬不加膠袋稅 研收緊豁免防濫派平口袋

白色背心膠袋大量入侵零售業,香港塑料袋業廠商會常務副會長黃維基指出,在網購平台不難發現質素較差、無任何標識的膠袋,每個售價不需1毫,本港不少商戶多只著重價錢,認為「膠袋用一陣就丟,唔使太耐用」;反之,歐洲客則著重膠袋是否環保及可重用。他認為,當內地禁用不可降解膠袋,但港府無任何相應政策,廉價而劣質的膠袋只會繼續在港橫行。

不少外賣用白色背心袋承載,難以辨別出處。(資料圖片 / 高仲明攝)

環團指估算準確度成疑憂「斷錯症」

在首階段膠袋徵費下,超級市場、便利店,以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商戶須向環保署報告派發的膠袋數量,並要將徵費上繳政府庫房。至2015年,計劃範圍擴大至所有零售點,改為容許零售商自行保留及處理膠袋收費,且毋需備存派發膠袋的記錄及向署方申報,以免對中小型零售點帶來行政負擔。換言之,政府近年未能掌握膠袋實際派發量。

《香港01》向百佳、惠康及一田超市,以及7-Eleven及OK便利店查詢膠袋派發及膠袋稅使用情況,僅百佳回覆指,有就《膠袋規例》要求,訂立內部指引及鼓勵市民自備購物袋,其餘商戶至截稿前均未有回覆。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認為,若當局無法辨別膠袋來源,在評估政策效用存疑,認為必須在膠袋徵費計劃檢討期間,一併檢視及補強調查方法,例如重新要求零售商申報膠袋派發量,避免「斷錯症」。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亦表示,大型零售商設收銀處及有良好管理,認為政府可與零售業協商,鼓勵他們盡社會責任自願上報膠袋派發量,更準確評估計劃效用。

朱漢強認為,在膠袋徵費計劃檢討期間,應一併檢討調查方法,例如重新要求零售商申報膠袋派發量,避免「斷錯症」。(資料圖片 / 吳鍾坤攝)

環保署堅稱現行統計能反映膠袋棄置量

環保署回覆指,沒有計劃改變零售商毋須向政府提供季度申報的要求,包括提供派發塑膠購物袋的數目,以及相關登記及保存記錄的行政規定。

發言人又指,為使調查結果可在同一基礎上作比較,多年來棄置量調查的統計方法均保持一致,認為有關統計方法能反映塑膠購物袋的整體棄置量,有助署方監察計劃的運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