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楊潤雄稱無打算再建立國教科 在不同學科推行或更自然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教育局早前向全港學校發通告,公布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7日)在電視節目《講清講楚》說,希望所有學生能培養國民身份認同,但表明現時無打算重新建立國民教育科,認為利用不同學科、活動深化,或會比每星期只得個別課堂講解好,「可能效果更加來得自然。」
他又指,新通識科教授時,可以討論事情的壞處,亦同時應列出它的好處,讓學生自行做判斷,又指會加密監察課程。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希望學生能認識香港的憲制地位、國家發展等

被問及「新通識」課程及國家安全教育指引,是否已經等同推行國民教育科,楊潤雄回應指,認識國家、培養國民身份認同,一直以來都是中小學課程的其中一個宗旨。他又指,希望學生能認識香港的憲制地位、國家發展、世界性議題等,「所以內容多點涉獵到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多點這類的表述都很正常。」

他又指,現時已實施港區國安法,故需要在學校加強工作,但不認為等於以前的國民教育科。

無打算重新建立國民教育科

對於政府為何不獨立做國民教育科,楊潤雄表示,政府在2012年曾嘗試推行國民教育,但當時引起社會討論。他強調,教育很多不同方法,而政府一直無停止國民教育,又指利用不同學科、活動深化,或會比每星期只得個別課堂講解好,「我覺得透過多元方法、在不同學科推行,可能效果更加自然。」

他又指,在「新通識」中,共維持了50至60%的舊課程,故內容一定要有取捨,需要重整、刪減及整合。他指,在新課程中,除了國家外,有3分1時間談及香港的情況。

教育局早前向全港學校發通告,公布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資料圖片)

應一併討論好處及壞處

「新通識」課程不少圍繞香港及內地的關係,對於課堂中能否表達批評意見,楊潤雄表明,課堂只得有限時間,故課程架構會列出學生應該要學習的事,又指希望培養學生有明辯思維,故學生提出疑問時,都可以在課堂上討論。

當內容涉及內地政制及法治發展,被問到能否討論弊處時,楊潤雄指,要視乎整個課程或教材能否讓學生有效學習教學重點,「所有討論必須要基於事實…使學生可根據事實而作理性分析。」楊表示,若學生有疑惑,老師應該盡量解釋,又指兩地的法律制度的差異,是很好的機會去說明「一國兩制」,老師要提出兩個制度的好處及壞處,讓學生自行做判斷。

+3

未來會加密監察課程

楊又指,這是「新科目」,故未來會加密監察課程,以了解學校有否遇到困難,又說一向都有視學、課程探訪等,希望大家可以用「平常心」看待。

此外,根據教育局《國家安全:學校具體措施》的行政指引,列明學校應設立國安教育工作小組或委任專責人員。楊否認工作小組是糾察隊,又指政府希望推廣國家安全,故希望全校參與,未來亦會到學校安排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