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磡站周邊變天 紅隧九龍入口旁建附商場大樓 過海巴士站變有蓋

撰文:林遠航
出版:更新:

政府在過去兩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研究發展港鐵紅磡站及周邊用地,並將附近海濱發展新地標,興建遊艇泊位及娛樂設施等。其中,發展局計劃改建紅磡站及紅館一帶,包括將現有的紅隧過海巴士站、紅磡站公共運輸交滙處等改建成有蓋設施,預計2037年前完工。同時,當局計劃興建行人設施,連接紅磡站、紅館及紅磡海濱。發展局發言人表示,有關改動不會影響該區交通、鐵路運作以及紅館運作。

發展局計劃改建紅磡站及紅館一帶,包括將現有的紅隧過海巴士站、紅磡站公共運輸交滙處等改建成有蓋設施,預計2037年前完工。(立法會文件截圖)
發展局計劃改建紅磡站及紅館一帶,包括將現有的紅隧過海巴士站、紅磡站公共運輸交滙處等改建成有蓋設施,預計2037年前完工。(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發展局計劃改建紅磡站及紅館一帶,包括將現有的紅隧過海巴士站、紅磡站公共運輸交滙處等改建成有蓋設施,預計2037年前完工。(資料圖片/黃浩謙攝)

現時港鐵紅磡站周邊設有各種公共交通運輸設施,包括露天公共運輸交匯處、紅隧過海巴士轉乘站、旅遊巴泊位、的士站等,不過未直接連接紅磡站。

新建大樓不遲於2037年落成 有蓋通道連接港鐵紅磡站

發展局計劃,於前紅隧收費廣場的南行巴士站位置上構建平台及上蓋大樓,不遲於2037年落成,大樓平台將容納以上交通設施,同時以有蓋通道的形式連接港鐵紅磡站;上蓋大樓則會作為購物商場。

過海南行巴士站位置不變 增冷氣候車室

發展局在文件中指,現有的過海南行巴士站,位置不變,但因之上建了平台,不會再露天,乘客不再需要日曬雨淋。另外,當局同時建議在轉乘範圍設置具空調的候車室。

紅磡站旁露天交匯處及的士站日後遷入大樓

至於過海巴士站上一層的平台,將會成為公共運輸交匯處,取代現時位於港鐵紅磡站旁的露天交匯處,而的士站同樣會遷至該處。當局指,露天公共運輸交匯處遷至擬議大樓後,可騰出部分空間在紅磡站北面及東面加入綠化公眾休憩空間,發展成車站廣場。

騰出部分空間在紅磡站北面及東面加入綠化休憩空間

發展局發言人提到工程不會對交通情況造成影響。不過,發言人同時表示,工程無可避免會改動現有巴士站的位置一至兩次,但強調位置改動輕微,「可能褪出少少,等我哋有位打裝」、「唔會話突然之間唔知去咗邊到搭車」。

紅磡站多層停車場將作翻新。(資料圖片/王譯揚攝)

擬議大樓旁同時計劃興建兩幢酒店混合寫字樓的大廈,預計合共提供約48,300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發言人表示,考慮到噪音及空氣質素問題,認為該處較不適合建住宅,因此作上述建議。至於旁邊的多層停車場,當局發言人指,考慮到該區對車位有極大需求,因此不會有改動,只會作翻新。

當局建議在紅磡站增設兩條有蓋行人天橋,其中一條會將紅磡車站大堂與紅館範圍連接。(夏家朗攝)
當局建議在紅磡站增設兩條有蓋行人天橋,其中一條會將紅磡車站大堂與紅館範圍連接。(夏家朗攝)
當局計劃改善紅磡站一帶現有行人連接,計劃將現時紅磡站旁近理工大學的有蓋行人通道翻新。(資料圖片/林遠航攝)

另外,當局計劃改善紅磡站一帶現有行人連接,計劃將現時紅磡站旁近理工大學的有蓋行人通道翻新,引入天窗設計,又建議加闊及翻新現有兩條分別連接紅磡站至尖東及理工大學的行人天橋,並且進行綠化。

紅磡站增兩條有蓋行人天橋 未來步行十多分鐘可直達紅磡海濱

同時,當局建議在紅磡站增設兩條有蓋行人天橋,其中一條會將紅磡車站大堂與紅館範圍連接,另一條則連接紅磡站、紅館以東區域及海濱,即未來從紅磡站步行十多分鐘,便可直達海濱新地標。

上述行人連接改善工程預計會於2035年前完工,發言人稱,工程不會影響未來在紅館的演出,又強調連同新增的休憩空間,計劃可釋放紅磡站附近的發展潛力,同時惠及紅館,為一帶來更多人流。

發展局計劃改建紅磡站及紅館一帶,以及在海濱發展新地標,興建遊艇泊位及娛樂設施等。(立法會文件截圖)
發展局計劃改建紅磡站及紅館一帶,以及在海濱發展新地標,興建遊艇泊位及娛樂設施等。(立法會文件截圖)
發展局計劃改建紅磡站及紅館一帶,以及在海濱發展新地標,興建遊艇泊位及娛樂設施等。(立法會文件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