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生疫下直播教理財 小型調查揭4分1人無儲蓄、月花3,400元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本港缺乏理財教育,香港科技大學一班學生,發現不少同學面對財務疑難,無儲蓄習慣,月尾更經常要「捱麵包」,甚至不清楚信用卡收費及MPF運作等,故參加投委會舉辦的個人理財大使計劃,學習理財知識,以及在科大內推廣理財教育,並邀70多名科大同學,參與為期1個月的理財挑戰,期間發現受訪科大生的飲食及娛樂使費佔整體開支逾半,更有4分1人完全無儲蓄。同學的研究與挑戰奪得優秀理財教育計劃獎的金獎。

5名科技大學學生,參與了投委會的個人理財大使計劃。左起為陳樂欣、陳思雅、陳思慧、林筱珊、陳澤謙。

與同學討論時發現 了解理論者眾 實際投資者少

科大數學系2年級陳思雅表示,與同學討論時發現,了解理財理論者多,實際投資或正視財政狀況者少,而疫情下更多人關注理財議題,故與數名志同道合同學「組隊」,參與投委會的個人理財大使計劃,由2020年10月至12月期間,參加主辦單位活動,豐富理財知識,並在科大內推廣理財教育,希望更多人學理財、改變日常習慣,累積資本渡過難關。

科大環球中國研究3年級生林筱珊是組員之一,她指出,不少同學無儲蓄習慣,月尾常呻要「捱麵包」,且不少人有意申請信用卡,故期望分享在銀行信用卡中心實習累積的經驗及知識。

他們以科大生會面對的「引誘」設計小遊戲,如是否食宵夜、換不換新型號手機等,讓同學有機會反思消費習慣。

團隊曾邀同學進行「一個月的理財挑戰」

團隊另邀請70多名科大同學進行「一個月的理財挑戰」,收集科大生的儲蓄、投資及開支金額,統計平均科大生財務狀況。陳解釋,「科大學生生活模式相對接近,希望畀同學比較自己同其他人係飲食、娛樂花費嘅開支」。

團隊另邀請70多名科大同學進行「一個月的理財挑戰」,網上收集科大生一整個月的儲蓄、投資及開支金額,統計平均科大生財務狀況。(受訪者提供)

調查顯示,科大生月入中位數約4,500元,支出中位數則約3,400元,儲蓄或投資則約700元。其中四分一科大生「零儲蓄」,而開支分布,飲食佔29%、娛樂佔22%,緊接是衣著(16%)及交通(15%)。

他們另設社交平台專頁,連續4星期,以儲蓄、信用卡、強積金及投資4個主題出帖,以直播及有獎問答(零食、現金卷、影音產品等),吸引同學了解理財概念及貼士,主題包括定期存款、月供股票、強積金運作、信用卡優惠比較及陷阱等。

陳思雅笑言,以往只懂儲蓄,甚少投資,是次活動要做大量資料搜集,了解到不同理財工具,如信用卡的回贈及獎賞亦有不少種類,要視乎個人習慣申請,「係獲益良多,願意嘗試投資,識得計算風險同做財務規劃。」

今屆個人理財大使計劃有11間大專院校、共13隊參賽,科大團隊脫穎而出,奪優秀理財教育計劃獎的金獎。(受訪者提供)

疫情下面授課暫停多時,他們的宣傳需轉到網上進行,惟發現付費賣廣告成效低,平均約200元,惟關注他們的人數僅約16人,於是轉向校內人脈入手,獲教授批准於網課宣傳,連同活動的逾3,000元獎品,最終僅花約4,100元,便接觸到近5,400人次。

投委會、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及聖雅各福群會舉辦的個人理財大使計劃,今屆有11間大專院校、共13隊參賽,科大團隊脫穎而出,奪優秀理財教育計劃獎的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