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鵬:《基本法》亦有紅線 期望國安處提供資料便利教師教學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教育局決定將高中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並設新的課程框架,新科今年9月起在中四級推行。負責「公社科」的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今早(3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新科其中一部份是教導有關改革開放後的國家發展,至於改革開放前的部份已在初中教授,強調並非避而不談。
被問到近日發生的新疆棉花爭議,能否在這個改革後的科目中教導。劉智鵬稱可以,老師甚至或能帶同學生直接到新疆考察,「睇下啲棉花」。

教育局決定將高中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圖片)

劉智鵬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表示,通識科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不存在「殺科」。他認為通識科原意正面,但後來變成著重操練,不能明辨慎思、開闊眼界,而改名及課程內容後,就可以減少課時、增加空間,令學生不再為考試而操練,能更廣闊地認識自己、國家、世界。

被問到為何不將科目命名為「國民與社會發展科」,他稱諮詢400多間學校後,當中96%學校有回覆,較多學校選擇「公民」而非「國民」。當時亦有意命名為「公民及社會科」,再因這科目涉及的知識,是不斷有變動,因此決定加上「發展」二字。

被問到新疆棉花爭議能否在這個科目中教導,劉智鵬稱可以,老師甚至或能帶同學生直接到新疆考察,「睇下啲棉花」。 (資料圖片)

劉智鵬表示,新科的課程框架有3個學習主題,其中一項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當被問及為甚麼課程不涉及改革開放前的國家情況,是否因為改革開放前有「十年浩劫」等事件,不能讓學生了解中國負面一面?劉智鵬解釋,由於初中必修中史科,已涵蓋改革開放前的部份,故可安排公社科只教改革開放後的部份。

主持又問到近期的新疆棉花爭議,能否在該學習主題下於公社科教導,劉稱「會喺呢部分探討」,「或者老師可以直接帶學生去新疆考察,睇下啲棉花」。

教育局決定將高中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圖片)

劉智鵬︰不覺得通識課程改革會失卻學術自由

對於有教師認為,公社科將於9月推行,但仍未有詳細課程指引是太遲,教師難以準備教學。劉智鵬稱,雖然課程框架有變,但不是全新科目,部分內容在通識科亦有涉及,「教科書仲用得」,建議學校可教授以往通識科教科書中,仍然適用的部分。他又稱,教育局會努力在未來幾個月向老師準備教學資源,及可參考書目,亦正製作樣板試卷,令老師掌握考核形式。

劉智鵬又稱,公社科教授的知識是不斷有變動,老師可在網上吸收新資訊,料有助教學,例如是蘇彝士運河貨輪擱淺事件,或是新疆棉花爭議,「點解新疆棉花會用喺國際品牌」,直言「老師應該八卦啲」,日後如能通關,亦可到各地遊歷。他又認為,公社科的改變不只是釋出課時,「係一個革命性改動」,教師也應藉此機會放下專業上的習慣,不只是教學生應試、入大學。

另外,有教師擔心言論尺度及紅線的問題。劉智鵬指,違法言論從來不應該講,以往亦有守則表明,老師不能把政治帶入校園,他相信老師是專業,不會很易便踩中紅線。他強調,學術自由十分重要,不覺得課程改革會令學術自由失卻,「我哋一定會堅持」。他續稱,教師亦應先看國安法文本,「邊啲應該講,邊啲唔應該講」教師有專業判斷,而過往基本法亦有紅線,重申犯法事就不應向學生宣揚。

劉亦希望,國安處除執法外,亦可以提供資訊便利老師。他指,過去廉政公署一直會就防賄條例宣傳教育,期待國安處有類似做法。

課程發展議會主席譚嘉因就稱,高中四個核心科目都有改革,是為了釋出課時,令到學生不需花太多時間在核心科,而無法參與其他學習。(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譚嘉因︰改革核心科釋出課時 不建議用作操卷

課程發展議會主席譚嘉因稱,高中四個核心科目都有改革,是為釋出課時,令學生不需花太多時間在核心科,無法參與其他學習。他解釋,核心科現時佔50%課時,改革後可釋出250小時,學生可以利用空出來的時間,多讀一科選修科,需250小時課時;或選擇「應用學習」,需180小時課時;對數學有興趣者,亦可再讀M1、M2,需125小時課時。

譚強調,不建議學生將騰空的課時用作操卷,又指以往難有學生同時修讀到物理、化學、生物,而現在對STEM有興趣的學生,就有機會和時間選修三科。

他又指,中文卷取消聽、說兩份考卷,改為校本評核,可令學生減少操練,強調學習內容不會減少。而數學科改動亦增加彈性,令學生自己選擇是否讀非基礎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