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用香港做橋樑作臨床認證 李氏大藥廠呻難聘本地醫生做科研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生物醫藥是港府大力發展的創科範疇之一,無奈本地市場有限,且未具備生產配套,不少藥企皆需在面向外地市場,甚至要到鄰近城市設廠,令人憂慮情況或影響本港長遠生物醫藥發展。
李氏大藥廠在本港上市,惟因應市場及生產需求,將研發生產基地設於內地,但本港角色仍然重要。該公司研發主管指,因要從歐美引進藥物到內地市場,而本港有臨床測試機構獲內地認可,大大加快引進過程。
因此,李氏大藥廠需吸納認識內地市場、中英文能力皆好的科研人才,去年透過作為科技園公司第一屆「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的合作企業,成功聘請兩名年輕科研人才,當中一名為醫生。

左起:李氏大藥廠項目副經理趙澤渭、李氏大藥廠臨床前及項目管理總監黃思伽、李氏大藥廠高級研發副總裁李洛誼、李氏大藥廠項目副經理楊朗庭(歐嘉樂攝)

李氏大藥廠臨床前及項目管理總監黃思伽介紹,除了自行研發,亦會從歐美等地引進產品,主要市場在內地。「對於藥廠來說,香港是國際和內地的一個橋樑,」他說,李氏經常需要合作夥伴開會,香港分公司亦負責協調,加快引進過程。

相關新聞:專訪|科技園推創科領袖培訓 CEO黃克強寄語:學嘢是結果非目標

引進歐美藥物至內地過程漫長 本港進行臨床測試加快過程

「還有一件事,就是在香港做臨床測試更方便。」黃思伽解釋,要從外國引進一隻藥到內地,若直接在內地申請註冊、進行臨床測試等,整個過程會非常漫長;比較之下,香港註冊過程簡易,而且有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等獲內地認可的臨床測試機構,公司利用此途徑,加快將藥物推上臨床過程。

而自行研發方面,黃思伽指,藥廠亦需與本港大學合作,進行臨床前研究,如在動物、細胞環境做測試等。

香港要發展為創科中心,不少人都認為本港未必能成為研發基地,而專注業務發展、促成合作或是可行模式。李氏大藥廠高級研發副總裁李洛誼亦表示,公司主要研發基地在內地,而香港公司的角色,就主要在項目管理、業務發展等。

本地醫科生甚少踏上科研路

李洛誼續說,因此公司最需要招攬具醫學、臨床研究背景的人才;另一方面,香港公司亦缺乏既懂熟悉國內法律規,同時了解本港註冊要求的人,而由於公司需從歐美市場引進產品,因此需要中英文能力皆好的人才。

黃思伽嘆謂,在本地聘請醫科生非常困難,「他們肯定出來做醫生」;相反,內地不少醫科生畢業後都願意到藥廠工作,他認為這主要與香港的文化、資源不足有關。不止醫科生,整體創科行業均人才若渴。李洛誼亦坦言,以往藥廠招聘較為被動,一般只是登廣告或到校園招聘,惟應徵者未必符合要求,「soft skill」上亦有所不足。

科技園公司去年推出首屆「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李氏大藥廠作為合作企業之一,成功聘請兩名科研人才。計劃收到超過600份本地及海外申請,當中六成申請者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八成是本地大學畢業生。今年為第二屆,計劃正接受申請。

科技園公司推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 助企業尋找人才

成功獲李氏大藥廠聘請的楊朗庭表示,這次是「人生中其中一個最難的interview」,因競爭者眾,當中黑客松是最具挑戰性的環節,隊伍需在兩小時內解決指定問題並且演示。楊朗庭回想,當時自己的角色就好比一個協調者,整理組員觀點,維持氣氛和諧,或因此讓評判留下好印象。

而在內地讀醫、來港修讀醫學碩士課程的趙澤渭就表示,通過計劃可接觸更多公司和平台,加上正式工作前得到培訓 ,讓自己有能力勝任往後的工作。趙說,自己很喜歡香港,又看重香港地位特殊,可比內地更快接觸到更尖端的知識,自己未來會繼續留在香港,投身醫藥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