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當年被棄孤兒院 六旬婦遙距尋親:無恨生父母,想說感謝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母親節,是一家人聚首一堂,溫馨慶祝的日子,卻非每個年代的人都如此幸運。50年代香港生活艱苦,不少父母因無力撫養兒女被逼棄養,街頭不時出現棄嬰。現居海外、已屆耳順之年的Kim及Linda,當年出世數天便被遺棄在街頭,後入住孤兒院,再輾轉被送到他邦家庭收養。
她們的命運相似,也同樣希望趁母親節尋找生父母。透過網上訪問,二人均表示,從未埋怨生父生母,倘若能見面,只想感激他們將自己帶來這個世界,亦感謝當年父母艱難決定,為她們帶來更好的人生。

被棄於深水埗寶血孤兒院門前的「馬健芝」

時間回到1957年2月22日,一個女嬰被棄於深水埗寶血孤兒院(現址為寶血醫院)門外,身上夾有字條,寫著:「馬健芝,已有眾多兄姐」,這名女嬰後來被孤兒院收養,直到8歲。一天,孤兒院姑娘帶著馬健芝和其他孤兒到機場,但從未透露目的地,馬健芝坐上飛機,便到了新西蘭,由當地一對務農夫婦收養。

Kim(馬健芝)舊證件上的兒時照片。(受訪者提供)

養父母為馬健芝取了新名字「Kim」。今天,Kim已值耳順之年,但她仍舊記得小時候初到異邦,難以適應變化,曾哭泣不斷。她憶述,當時自己和養父母在一個農業小鎮生活,鎮上沒有其他亞洲面孔,在校園內曾因與眾不同而被同學排擠。

雖然在他鄉成長並不容易,但Kim說非常慶幸可在養父母的愛錫下成長,長大後也組織了自己的家庭,今天膝下有兩子兩女,還有五個孫兒,生活十分美滿。但Kim仍然希望能找到親生父母,她說「每個人都想尋找自己的根源,盼望能找到答案。」

從沒怨恨 說句感謝是最大願望

事實上,Kim自年少時已開始試著尋找親生父母,斷斷續續找了四、五十年。她說,養父母亦十分支持,二人甚至在70年代專程跑到香港,希望找到更多線索,可惜無功而還。而尋親過程中讓Kim大惑不解的﹐是護照及領洗證書兩份僅存的文件上,寫著不同的出生日期,分別是1957年2月15日及1957年2月22日。為了解開自己身世之迷,Kim試過向新西蘭及香港兩地社福部門申請查閱更多資料,也曾嘗試基因配對庫,並將自己資料登到尋親網站look4mama.com上。

50年代深水埗寶血孤兒院建於寶血醫院中,原址只剩醫院仍在運作。(Google)

Kim說,從沒怨恨親生父母,明白對方是在逼於無奈下作出棄養這個艱難決定,「能對他們說句感謝,是我最大的願望。」

馬健芝(Kim)尋親資料:
- 1957年2月22日被棄於深水埗寶血孤兒院(現址為寶血醫院)門外
- 身上夾有字條寫上「馬健芝,已有眾多兄姐」
- 聯絡方法:致電93320424或電郵info@look4mama.com

九龍城聯合道68A號梯間棄嬰

而現時在英國生活的Linda與Kim有著相似的命運,1956年12月27日,只有數天大的Linda被遺棄在九龍城聯合道68A號梯間,她後來被送到沙田孤兒院,直至7歲那年,被新西蘭一個醫生家庭收養。離開香港多年後,Linda的飲食習慣一直未變,仍然最鍾情米飯,卻已忘掉了母語廣東話。

Linda兒時照片(受訪者提供)

長大後,Linda負笈英國,留在當地結婚生子,育有一子一女。她說,自從有了自己的家庭後,更令她堅定信念去尋親,「希望找到自己所歸屬的地方。」自此,她嘗試在兩地翻查自己的生世文件,也試過在DNA尋親數據庫Ancestry上碰運氣,她說:「我一直有種感覺,自己有個自己孖生妹妹。」她又言,非常感激現年90多歲的養母一直的理解和鼓勵。

疫症下 更想陪在家人身旁

若能看到親生父母,會想和他們說些甚麼?Linda說,若能見面,自己定會十分興奮和喜悅,同時很緊張,「只希望祝福他們一切安好,希望他們不要為當年的決定內疚。」她表示能夠理解那個年代,人人有其難處,而生父母當日決定,亦造就她有更好的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一年多,Linda說,「疫症下更加令人想陪伴在家人身旁」,加上生父母一天比一天老邁,很擔心他們健康甚至受感染,盼望可盡快找到對方。

Linda尋親資料:
- 1956年12月27日被棄於九龍城聯合道68A號梯間
- 聯絡方法:致電93320424或電郵info@look4ma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