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推「人工智能律師」估算販毒罪量刑 冀可作教育用途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人工智能近年逐漸影響各行各業,港大研發出「人工智能律師」,結合了法律領域知識和機器學習技術,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估算販毒罪量刑。該程式只需要回答四條簡單問題,便可以估算出監禁刑期。團隊表示,該程式研究3,000多份判詞,以電腦模型測試發現準確率達至少91%;第二階段會考慮擴展至人身傷亡估算。
團隊希望程序可幫助到專業人士包括律師、社工和教師等的工作。香港青年協會代表指,以往如協助牽涉有關罪行人士,要靠社工自行翻閱報章等估算刑期,現時則可多一個參考工具;同時亦可作教育用途。

程式研讀逾3000份判詞 學習法官量刑指引

港大法律與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以一年半時間,研發出「港大人工智能律師」的第一階段模型,估算香港法律第134章《危險藥物條例》第4(1)(a)條中關於販運危險藥物罪的量刑。研究中心聯席總監、港大計算機科學系教授高志明表示,程式研究截至2019年的3,000多份判詞,並學習法官一般判決時跟從的法律原則、量刑指引等。

程式分為網頁及手機版,使用者只需回答涉及毒品種類、重量;以及加刑或減刑因素,如是否涉跨境販毒、有否協助警方拘捕行動、是否認罪等問題,就可顯示估算刑期。程序亦可提供與用戶案情最密切相關的法院案例連結,供律師等人士參考。研究中心聯席總監、港大法律學院教授張善喻稱,現正為第二階段模型申請資助,希望可涵蓋人身傷亡估算。

港大法律與科技研究中心研發出「港大人工智能律師」的第一階段模型,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估算販毒罪量刑。(黃金棋攝)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陳文浩指,過往如要協助涉及相關案件人士,要靠社工看報紙及查閱過往案例估算,亦會尋求義務律師意見,然而「被捕青年家長都會好擔心,心急想知會對咩刑罰」。有該程式序後,可多一個工具,為被捕人士提供更多資訊。

另外,陳認為程式亦可應用在教育工作中,包括禁毒講座及工作坊,讓年青人了解到觸犯販毒罪可造成的法律後果。

被問到程式為何不提供估算刑期範圍,而要一個準確數字?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回應指,兩者「各有各好處」,即使以估算出量刑範圍,亦難確保最終判決不超出估算範圍。他強調有關程式不可取代律師法律意見,以及法官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