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楊永強:業界過份憂慮 回港醫生未必多 有制度監察

撰文:黃偉倫 馬煒傑
出版:更新:

醫生短缺問題困擾本港多年,政府拋出「特別註冊」修例建議,豁免海外醫生考試,符合條件後便可在香港正式註冊,6月初在立法會首讀。建議引來部分本地醫生不滿。
前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今早(22日)於商台節目表示,本地醫生毋須過份擔憂,認為回港醫生數量未必多,部分人才於牛津、哈佛等名牌大學畢業,習慣、培訓與香港不同,於當地完成實習後亦未必想返港。他又稱,政府可隨時調整招聘人數,亦會有制度監測質素,形容業界過份擔憂。

▼政府修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以紓緩人手短缺▼

政府建議,開闢新路徑引入醫生,豁免海外醫生考試以特別註冊形式在港工作,不過申請者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獲頒已承認的醫學資格,並於所在國家已註冊成醫生等。楊永強於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表示,措施有助緩減人手短缺問題,但幫忙未必大,回港的醫生未必多。

他表示,有不少身處海外的香港醫療人才,或於牛津、哈佛等名牌大學畢業,不會即時回港,先於當地完成實習。雖有部分人可能因家庭因素回港,但有更多因習慣、培訓不同,未必有意回港。

港府可控制聘用的海外醫生人數

楊永強表示,醫學界毋須過於擔憂,政府可控制招聘人數,「唔係任佢入嚟」,即使承認其資格、學歷,也不代表必定引入,招聘時亦會有監察制度,了解申請者學歷、工作表現等,認為質素有一定保證。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同樣認同當局引入海外醫生,他認為,做法有如將醫學院置於海外,有需要時再引入,制度有彈性,而且相信醫管局不會聘用無能力的醫生。

楊永強認為,未必有太多海外醫生回港。 (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彭鴻昌認為,醫護人手是解決醫療問題不可或缺的一環,現時公營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曾有單親母親求助指,去年中發現心臟有毛病,卻需輪候到2023年11月就診,現時一直擔心身體出現問題,曾數次到急症室求醫,但又無經濟能力到私家診所。

楊永強表示,在其就任局長時,認為輪候12個星期已不可接受,至少要先讓病人就診,得知是否有大問題,先悉除其疑慮。

楊︰未經過考試醫生質素不代表差

現時制度下,設「有限度註冊醫生」,獲批准的海外醫生同樣毋須應考執業試。楊永強認為,即使有考試制度也未必有質素保障,而且未經過考試的醫生,質素不代表差,例如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正是有限度註冊。對於內地醫生是否有足夠質素,他表示未有評估,不過內地亦有不少水平高的醫生,認為應由政府設立的委員會決定是否合符資格。

彭鴻昌認為,即使現時醫生人手沒有流失,全港醫生數量仍然不足。(馬煒傑攝)

彭鴻昌在節目後表示,即使現時醫生人手沒有流失,全港醫生數量仍然不足,不能解決現有醫療問題。他認為,除了中大與港大畢業生,亦應放眼全球,估計每年有過千港人在海外接受醫學培訓,只要標準與本港相近,能確保醫生質素,便可考慮讓海外培訓醫生直接回港,而放寬非本地醫生來港的方案亦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