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免考試僅在職評核被質疑 威院海外醫生:被360度評核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政府明天(6月2日)將於立法會首讀《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推出「特別註冊」渠道,符合資格的海外醫生可獲豁免考試,在公營機構工作五年後便可擁「正式註冊」。
社會和醫學界都有意見質疑單靠公營機構的在職評核,如何確保醫生質素。從英國返港、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的陳達晉醫生接受《香港01》訪問時直言,他所接受的監督和評核都十分嚴謹,涵蓋知識和技術層面,「係360度去評核個人。」
不過,假如有海外醫生通過不到評核,會即時「DQ」他在港執業之路,抑或可以「無限」延長其捆綁期,醫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醫生坦言,細節仍有待商討,但現時即使醫生考專科試一時失手,醫管局也不會立刻解僱他。

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的陳達晉醫生直言,他所接受的監督和評核都十分嚴謹,涵蓋知識和技術層面,「係360度去評核個人。」 (廖雁雄攝)

多人監察、需寫LogBook

威院急症科駐院醫生陳達晉在香港出生,年少時到英國留學及讀醫,並取得外科專科資格,因希望涉獵其他專科,在2014年返港並加入醫管局,今年9月將會考急症科的專科試。在港受訓七年,他指醫管局的監督十分嚴謹,即使他有多年經驗,他的上司仍「金睛火眼」地監察他行醫過程,「我話『我呢樣嘢已經做咗好多次喇喎』,跟住佢(上司)話『我嚟睇下你咋嘛』,唔係佢(上司)唔信我,而係佢想精益求精。」

陳達晉續指,受訓期間每半年便需遞交一次日誌(Logbook),又需寫短文,讓上司了解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水平,「我部門主管、顧問醫生都有睇」,而上司也會觀察他做人處事,他形容在職評核有如「360度去評核個人」,認為針對海外醫生和本地醫生的評核是相差無幾。

威院急症科駐院醫生陳達晉(左)、醫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醫生(中)、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黃明欣醫生(右)接受訪問。 (廖雁雄攝)

未有評核不合格處理機制 不會即時DQ

目前海外醫生能否獲得正式註冊,關鍵在於執業試是否合格,日後若新例正式生效,最後一關取決於醫管局、衞生署、兩間大學醫學院認為他的服務是否「令人滿意和稱職」。

審批權的重擔轉為落在僱主身上,但到底由直屬上司或管理層去評定海外醫生的表現,評審的標準與現時在職評核又有無不同等細節,仍屬未知之數,楊諦岡僅指,相信海外醫生的導師(supervisor)會按事實及判斷去給予評語,讓醫務委員會考慮是否批出正式註冊。

倘有海外醫生通過不到評核,醫管局會如何處理?楊諦岡稱未研究具體做法,但一般情況下,香港的實習醫生若未能通過評核,醫委會有權要求他再實習多三個月;另即使醫生考專科試一時失手,醫管局也不會立刻解僱他,而是想方設法幫助他。

港府計劃修改法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以增加本港醫生人手供應。(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內科、兒科、急症科、家庭醫學科最缺人

根據醫療人力推算,醫管局在2020年已欠660名醫生,楊諦岡指最多空缺的專科是內科、兒科、急症科和家庭醫學科,「呢四科就算再嚟多好多人,我相信我哋都可以吸納得晒。」

被問到本地醫生和海外醫生會否同時競爭專科培訓名額,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黃明欣醫生稱,每年年初醫管局都會優先招聘本港畢業生及已通過了本港執業試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這批人士可在7月1日開始受訓;而有限度註冊和日後的特別註冊醫生將會是全年招聘,方便海外醫生按情況決定何時回港。

黃明欣醫生(右)稱,每年年初醫管局都會優先招聘本港畢業生及已通過了本港執業試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這批人士可在7月1日開始受訓。 (廖雁雄攝)

反駁梁智鴻醫生流失未能止血論

醫管局前主席梁智鴻早前直指醫管局即使推出多項措施仍無法阻止醫生流失,未能「止血」,楊諦岡反駁指,在過去五年醫管局醫生的淨增長是700人,最新的流失率是4%,亦有所下降,他認為醫管局挽留人手的措施是「做到啲效果」,只是因為人口老化引致服務需求大,故需聘請更多醫生。

楊諦岡坦言,根據以往海外醫生對回港工作的查詢數字,修例後第一年吸引到的海外醫生或只有雙位數,但他相信數字在第二、第三年起有望提升。

楊諦岡認為醫管局挽留人手的措施是「做到啲效果」,只是因為人口老化引致服務需求大,故需聘請更多醫生。 (廖雁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