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擬公共屋邨設減臭廚餘機 每部成本數百萬元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每日棄置到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中,廚餘佔最多,2019年每日棄置量達3,353公噸。環境諮詢委員會今日(7日)討論《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當中不少委員關注廚餘回收問題,包括目前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未達目標處理量等。
環境保護署代表在會上指,現時有科技可減少廚餘的臭味,解決屋苑或食肆如回收廚餘要「日日清」問題。他又透露,目前正與房屋委員會研究,在公共屋邨中試用生物科技減少廚餘臭味機器,試驗是否可減少運輸成本,而一部機器料成本達數百萬元。另外,環保署亦和教育局商討,在校園中使用可循環再造餐具,取代即棄塑膠餐具。

環境諮詢委員會今日(7日)討論《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圖為委員會主席黃遠輝(右)及副主席譚鳳儀(左)。(黃金棋攝)

當局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中提出,本港就都市固體廢物訂中期目標,為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將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同時將回收率提升至約55%,預計在2030年前達成。

而今日會議上,廚餘回收成為委員關注焦點之一。委員之一、稻苗學會會長黃傑龍表示,目前回收量每日僅100多噸,未達目標處理量,認為回收基建項目雖重要,但軟件配套才是最困難。委員會主席黃遠輝亦認為,回收物中最難回收是廚餘,因會產生臭味,食肆或家居即使回收廚餘,亦希望可即日處理及送走,令運輸成本高。

環保署副署長胡偉文回應指,現時本港硬件上,距離回收一半廚餘棄置量仍有大段差距,而軟件配套更是最大挑戰。他指現時有新款機器可減少廚餘臭味,解決現時屋苑或食肆儲存問題。當局初步希望新技術可「落地」,現時已接觸房委會,希望可在公共屋邨等作試驗,「用cost-effective (成本效益)扭轉困難,例如因為氣味問題而要日日清嘅情況」。

+1

廚餘或當成回收物

環保署副署長(減廢政策)陸嘉健則指,初步構思在將來實施的垃圾徵費計劃中,將廚餘當回收物,如「分到出嚟就唔收垃圾費」。他又指,現時和食環署研究,在垃圾站中增設設施回收廚餘,相信亦有助改善垃圾站環境。然而他強調,研究「唔係一件簡單事,因為垃圾站設施係啱啱好、地盡其用」。

另外,減廢藍圖中亦提出興建多一個焚化爐,有委員認為現時興建中的石鼓洲焚化爐選址不理想,因運輸成本高,認為最有效是建於堆填區附近。胡偉文則指,現時當局亦考慮第二個堆填區的選址、設計及處理量。他又預告,當局今年稍後時間會推出膠袋徵費的諮詢方案,除增加徵費水平外,另一考慮則為收窄豁免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