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內地新移民薪金直迫港人 惟高學歷人士並無在港長居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內地新移民一直是本港的爭議焦點,社區組織協會委托浸會大學經濟系研究新移民的狀態,研究團隊今(9日)發表報告,指比對2001至2016年4次人口普查數據後,發現內地新移民的學歷和收入已直迫港人,當中男性內地移民的收入與港人已收窄至4,300元,較20年大跌逾6,000元;擁有碩士學歷的內地移民亦升至8.5%,是本地出生人士近兩倍。
惟研究亦發現,不少高學歷內地移民未有長居香港,團隊認為暫未有數據顯示是否與本港社會事件有關,但建議港府制定策略留住人才,以及縮短單程證輪候時間,讓學童更早抵港適應本港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社區組織協會委托浸會大學經濟系研究新移民的狀態,發現不少內地高學歷人士並無長居本港。(林穎嫺攝)

浸會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鄭毓盛指,內地新移民的特徵近年出現劇變,其收入和教育水平均大幅提升。團隊比對2001年至2016年四次人口普查及中期人口統計5%樣本微觀數據,發現內地移民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的比例由5.7%大增至19.5%;至2016年具有碩士學歷的比例更達8.5%,遠超於本地出生人士的4.9%。

鄭毓盛特別提到,內地移民的抵港年齡越低,考入大學的機會卻相應提高,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9歲前抵港內地移民取得學士學位的比例超過45%,而13至15歲抵港人士大跌至30%。

另外,内地新移民個人及家庭收入分別增加70.8%及45.1%,幅度比本地出生人士的55.0%及33.7%更高。而內地移民的收入與本地人的差距已大幅收窄,當中男士的差距由2001年的10,600元縮窄至2016年的4,300元;女士則由2001年的10,300下降至2016年的6,600元。鄭認為,有關數據顯示,內地移民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對香港的長期貢獻,比居港未滿7年時期有顯著的改進。

鄭毓盛指,研究發現不少高學歷內地移民未有長居香港,但暫未有數據顯示是否與本港社會事件有關。(林穎嫺攝)

浸大經濟系副教授張宏亮補充指,比對2001至2016年4次人口普查及中期人口統計5%樣本微觀數據,發現居港逾7年的內地移民的收入與本地居民趨同,惟早期來港的內地移民中,不少高學歷人士並無在港長居,很可能在抵港數年後便已離開,他建議政府應制定政策挽留人才。

浸大研究發現內地移民緩解香港人口老化和促進經濟轉型。(資料圖片)

研究發現,很多高學歷的內地新移民未有長期留港,2001年有多28.2 男性內地移民擁有學士或以上學歷,2006年銳減至14.6%,跌幅接近一半,其後更持續下降。鄭毓盛強調,此為新發現,反映過往的研究未有重視此重要現象,他認為若這些移民能長期留港居住及工作,對本港或有重大貢獻。

而量化分析亦顯示,內地移民緩解香港人口老化和促進經濟轉型,若過去20年並無內地移民在港繁衍後代,20歲以下人口的未來勞動力供應將大減近25%,反映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將更嚴峻。

施麗珊亦指,內地新移民被標籤,甚至被歧視,希望政府及社會加強有關新移民的研究、提供更多客觀資訊予大眾討論。(林穎嫺攝)

鄭毓盛強調,內地移民對香港人口結構和未來勞動供給,認為港府在制訂人口及人力資源政府時,必須充分考慮內地來港移民的角色。但他留意到,港府在處理港人和內地移民的磨擦上,一直過於被動,促請當局設法保護受歧視群體的利益。

施麗珊:新移民被標籤、歧視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亦指,內地新移民被標籤,甚至被歧視,希望政府及社會加強有關新移民的研究、提供更多客觀資訊,並建議當局制定政策協助家庭盡早團聚及融入社會,令家庭及社會都有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