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馬線|宋皇臺站文物一窺宋代文人生活 暫未見皇帝「訪港」證據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宋元時期距離千年,但在歷史洪流中,香港曾有一席位。坊間一直流傳,南宋兩個小皇帝曾逃亡到九龍城一帶生活,後人在大石刻上「宋王臺」紀念。除有皇帝落難的「傳說」,港鐵在建造宋皇臺站期間,曾在工地出土逾70萬件文物碎片,當中發現香港擔當對外貿易的角色,而出土的精緻茶具中,更能窺探出宋朝時的香港,文人雅士的生活片段。
古物古蹟辦事處表示,現時仍在整理該70萬件碎片,期望能找到兩位小皇帝在港的考古根據。不過古蹟辦坦言,過往香港出土的宋代文物不多,難以掌握宋朝時期香港的情況,但今次找出大量古物,為舊日歲月留下種種線索。

屯馬線宋皇臺站工程考古評估期間挖出多件文物,令工程一度暫停。宋皇臺站現正興辦「聖山遺粹」展覽,在70萬件出土文物中挑選400件展出。(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屯馬線宋皇臺站內「聖山遺粹」展覽▼

+6

屯馬線全線通車後,新站宋皇臺站同時舉辦「聖山遺粹」展覽,挑選出逾400件宋元時期出土文物展覽。在工地的考古發現,大部份出土時已成碎片,需要人手後期修補。不過,其中一對元代八卦紋青瓷香爐,狀態相對較完整,是今輪展覽的焦點展品之一。

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考古)馬文光說,這對香爐位處工地發現的宋元時期古井旁,被整齊倒轉放置在坑內,而且香爐是以浙江龍泉窰的青瓷製成,有別以往粗糙物料。他說,龍泉窰是宋元時期中國著名的青瓷產品,不少外銷物品都與龍泉窰有關,可見這對香爐別具意義。他又指,香爐的腹部有坑紋作裝飾,當中是「八卦」的圖案,有宗教含意,估計可能與水井神祭祀有關。

一對八卦紋青瓷香爐為元朝文物,以浙江龍泉窰的青瓷製成。(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香港唔單𠵱家先係物品集散地,宋朝已經見到。
古蹟辦

香港早已開展對外貿易

馬文光表示,從今次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不少產自褔建、浙江、江西的瓷器,反映貨品在附近地方完成生產後,會在香港匯聚,然後再與外界貿易往來。當中青白瓷的花紋細緻生動,例如有被稱作「滿池嬌」的鴛鴦圖案,即使相隔多年,仍能清晰見到紋路。另外,今次考古發現到大量「香爐腳」,部份更以猛獸頭部裝飾,估計除本地使用外,香爐亦是外銷的產品之一。

展覽亦展出大批墨書銘陶瓷器,碗的底部書有不同姓氏、數字或符號,例如工匠的姓氏、吉時等,其中有兩個展品出現「綱」或「綱司」。馬文光解釋:「『綱』係指一批貨,『綱司』係指管理一批貨嘅主理人。」顯示出宋元時期陶瓷貿易興盛。

以前鹽是貴重物資,須由官府售賣,而官富場(鹽場)正位處九龍東邊海灣一帶,當中包括現時宋皇臺一帶。既有官富場,又有對外貿易,當時自然有人社會階級較高。馬文光說,雖然今次考古發現中,有較粗糙的平民用具,但估計部份精美古物,亦有人「自用」。

此碗底部墨書「綱司」,「綱」字與大批貨物轉運有關,顯示宋元時期陶瓷貿易興盛。(古蹟辦提供)

發現宋元茶具 展文人雅士飲茶習慣

此外,今次的考古中,發現過往本港甚少出士的宋元茶具,例如茶盞、盞托和水注。馬文光指,從而得知本港宋朝時文人雅士的生活習慣,他們追求較講究、有品味的生活。

古蹟辦執行秘書(古物古蹟)蕭麗娟解釋,宋代以「點茶法」沏茶,即把滾水注入水注,再把水沖到茶末,然後再打發成泡。這些出土茶具,正能反映當時的沏茶方式,「連顏色都要襯托到茶,深色茶具、綠色嘅泡。」

今次出土了大量宋元茶具,從而得知本港在宋朝時期文人雅士的生活習慣。(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小皇帝曾「訪港」 惟未找到考古證據

宋皇臺背後的歷史,坊間一直眾說紛紜。相傳為逃避元軍追殺,南宋末代皇帝趙昰和他的弟弟趙昺曾流亡到九龍城,而二人經常到一個小山上遊玩, 故該處又命名為「聖山」。

原來,傳說並非謠言。馬文光表示,根據歷史記載,二人的確曾來過宋王臺,傳說兩個小皇帝常到「聖山」上的小山丘瞭望,盼救兵來臨。不過,今次展出的文物有否與小皇帝相關?馬文光說,今次的出土的文物都是民窯,並非官窯,故至今仍未找到皇帝在港的考古根據,「考古證據仲追尋中,但歷史文獻已經好清楚。」

然而,蕭麗娟補充,兩名小皇帝流亡已久,故當時有否官窯隨身仍成疑。現時古蹟辦正在整理該70萬件文物,若找到相關的古物,日後可舉辦相關主題的展覽。

左起: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馬文光、一級助理館長盧傳倩、執行秘書蕭麗娟。(王潔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