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理大研發全球首架氨動力電池車 料氨能小巴明年十月面世

撰文:鍾妍
出版:更新:

港府早前公布《香港清新空氣藍圖》,目標在2050年能達到碳中和。港府近年大力推動使用電動車,惟現時使用鋰電池令車身負荷重,廢棄電池回收困難亦會污染環境。有廠商研究以氫能為燃料的電動車,但有爆炸的安全風險,亦難以儲存。
理工大學研發全球首架使用氨氣(即阿摩尼亞)作為燃料的電動車,透過氨動力燃料電池,利用更安全方法取得氫氣推動車輛。相關燃料電池的整體重量,亦只是鋰電池的十分一。
理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指,團隊僅花上3個月就成功研發首部氨氣電動車,目前正使用有關技術,研發氨動力燃料電池小巴,預計最快明年10月可面世,令氨氣成為新燃料。

氫能在全球發展越趨成熟,惟安全性一直令人有疑慮。理工大學團隊,聯同英國牛津大學等,合作研發全球首部氨動力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由於氨含有氫元素,可作為氫的載體,經過理大是次研究使用的分解爐,可把99.9%的氨轉化為氫與氮,再使用氫能電池發電,推動電動車前行,最終只會排放出水份和氮氣。

鄭家偉表示,團隊僅花三個月就完成開發氨動力高爾夫車,現正全力開展氨動力小巴的研究,預計將於明年10月底完成。

有份參與項目的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博士李孟蓉表示,現時分解氨的趨化劑為鐵,未來會繼續開發新型的趨化劑,令氨可以在更低溫,以更便宜價錢的材料,有效分解成氫。

氨動力燃料電池重量較鋰電池輕九成

現時路面上的電動車主要使用鋰電池,惟鋰電池材料昂貴,電池亦難以回收。鄭家偉指,氨氣容易找到,亦有多間工廠製作氨氣為肥料的原料,相對價錢穩定。他說,現時一輛電動小巴的鋰電池約重一至兩噸,但22.7公斤的氨氣,已可推動一架小巴以時速60公里行駛110公里。視乎所需氨氣,連同分解爐、電池等設備,總重量只約一百多公斤,為鋰電池的十分之一。

氨較氧安全更易儲存

鄭家偉指,外國已使用氫能多年,不過本港對氫的安全性仍抱有疑慮,載有氫氣的車輛不能過橋及隧道,反而氨更安全、更易處理。他指,氫氣需要700 bar壓力才可成液態儲存,但氨只需8bar,更易儲存,加上氨氣有刺鼻氣味,洩漏時較氫氣更易察覺。即使未來大規模使用需要增設加氣站,鄭說,氨氣加氣站建造成本可較氫氣便宜,預計未來氨氣車價格,可較鋰電池電動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