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嶼生態受破壞貝澳重災 環團憂盧文氏樹蛙、中國鱟棲地受威脅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去年進行本港首個南大嶼山流域的分析研究,發現當地生境未得到適當保護,其中貝澳有約37%未被發展的保育用途地帶,面臨生態破壞,與不當發展造成生境損失的風險,威脅稀有生物如盧文氏樹蛙及中國鱟的居住環境。WWF敦促政府修訂不合時宜的法例,並採取全面保育政策,保護南大嶼山生境。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於去年六月至今年九月進行名為《流域研究-保育香港南大嶼山自然財富》的綜合研究,基於2017年《可持續大嶼藍圖》中「北發展、南保育」的前提下,審視南大嶼由十塱至水口流域內的重要生境。

影響盧文氏樹蛙等珍貴生物

結果發現當地生境未得到適當保護,當中以貝澳情況最為嚴重,郊野公園外約有37%未被發展的保育用途地帶,正面臨生態破壞和不適當發展,造成生境損失的風險。WWF指出,南大嶼山有不少重要生境,包括次生林、淡水沼澤及紅樹林等,更是不少具保育價值生物如盧文氏樹蛙、中華白海豚及中國鱟的棲息地。

+2

法例不合時宜成漏洞

研究又提到,現行法例如《城市規劃條例》未能規管郊野公園外土地,《廢物處置條例》亦未能阻止土地使用者,於私人土地傾倒建築廢料。保育地帶即使有不當發展,規劃署仍無權執法,以致過去十年有近6%沼澤地被填平。除沼澤生態遭破壞外,泥土沖入水流,影響溪流及近岸水域生態。

陳頌嗚表示,南大嶼山海岸即使被劃為「海岸保護區」或「綠化地帶」,多年仍不斷受傾倒泥頭及建築廢料影響。(馬煒傑攝)

「海岸保護區」、「綠化地帶」同受破壞

WWF高級政策保育主任陳頌鳴表示,南大嶼海岸即使有土地已獲劃為「海岸保護區」或「綠化地帶」,但多年來不斷受傾倒泥頭及建築廢料影響,不少重要生境被改變成擺放貨櫃、停車場,以至露營車泊車用途。

WWF建議港府盡早修訂《城市規劃條例》及《廢物處置條例》,當發現破壞生態行為,可採取有效執法行動。環團認為,應要求私人土地上移除樹木或土地平整前,需事先申請;當局亦應對自然生境作出保護,包括保育紅樹林、將分流河水回流河道,並以生態友善方式治理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