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黃偉綸:研訂私樓單位最細標準 冀4人公屋戶增至480呎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會將新界北部打造成「北部都會區」,亦會重啟屯門龍殼灘和沙田馬料水的填海計劃,新界北將迎來「大變天」。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8日)引述更新版本的《香港2030+》規劃策略研究,較2016年預算的1,200公頃增加1.5倍,他解釋估算膨脹的主要考慮在於,民間希望「住大啲」的期盼,強調若土地供應持續增加,可考慮將公屋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0%至20%,公屋四人單位有望由現時不足400平方呎,增至480平方呎。
他透露,除了正在研究的「明日大嶼」中的公屋會採納新的住屋原則外,亦會研究規範私樓的最細單位面積。

黃偉綸表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籌備《香港2030+》規劃策略研究時,社會充斥不滿聲音指「愈住愈細」,他形容是社會的「痛點」,希望改善居住空間,以滿足市民希望「住大啲」的願景,又指若將人均居住空間增加10%,便可每人有215平方呎,若進一步增至20%,每個人則可住237平方呎。他提到東京的人均居住面積為210平方呎、上海為260平方呎、新加坡則為270平方呎,一河之隔的深圳則達300平方呎。

他表示,未來10年的土地供應將高於需求,有望在下一個5年的公屋規劃,將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0%至20%。他以四人公屋單位為例,指現時單位呎寸不足400平方呎,若增加20%便可大增至480平方呎,大增近100平方呎,他形容想法「樂觀」,但「總比而家好」。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新界北▼

+25

他續指,較遠期的規劃,如正在研究的「明日大嶼」交椅洲規劃中內的公營房屋單位,已會加大10%至20%人均居住面積來規劃,「北部都會區」仍未納入規劃的土地,亦會將有關原則增長納入考慮。

黃偉綸又提到,近日社會有聲音要求當局在私營單位或未來的重建項目,訂立最細單位的面積標準,將會考慮有關方案,但強調有關做法「牽動嘅考慮點比較多,但我哋都會考慮」,「希望香港人住大啲呢樣野唔係空講嘅,係會做得到」,希望社會給予空間和時間落實。

被問到單位面積增加,會否令房屋更難負擔,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回應指,「住大啲、住好啲、住平啲」並非不可能的事,但需時達到目標,當土地供應相對充裕時,亦即住在劏房的市民能上樓後,遠期規劃便能在公營房屋作出調查,惟中、短期要追趕的,是供應和需求的落差,日後「北部都會區」和交椅州人工島所提供的土地可滿足需求時,才能考慮提高人均面積,而供求平衡後,樓價便會有適當調節。

▼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2021懶人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