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學者:建設大灣區智慧物流平台 有助發揮區域經濟競爭力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中大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所長張惠民教授今天(11日)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表示,未來香港中長期的經濟展望,是有賴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及發展,而物流服務就是連結大灣區經脈,達成貨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的無縫交換的關鍵。
他稱,資金流方面,香港的貿易聯動平台,正和內地的貿易融資平台,試行連結。在物流方面,需要建設一個大灣區智慧物流平台,連接區內現存的大小營運平台,以促進並追蹤大灣區內的貿易及物流狀況。他相信,當智慧物流平台及貿易融資平台再進一步跨領域連接的時候,就更能發揮大灣區面向世界的經濟競爭力,亦鞏固了香港作為區內國際金融及國際貿易的角色。

張惠民。(資料圖片/馬健彰攝)

張惠民表示,香港很多的年輕人,因覺得物流是個夕陽行業,所以不願意投身物流業,「其實這個世界只要有買賣,就有物流服務的需求。」香港作為一個商業中心,同時亦是一個國際貿易樞紐,物流服務業是肩負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支持市內商業活動上,物流服務除了為商戶提供傳統的存貨、分揀及配貨的工作外,新興的市內外買送餐,網購送貨到戶等服務,在疫情期間為市民大眾解決了許多民生所需的問題,甚至某程度上改變了群眾生活的模式。

疫情的影響下,進一步促成了另一個新常態,就是跨境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已取代了部份的跨境貿易,而跨境電商之可以快速的增長,背後是倚靠着龐大的物流服務。

葵涌貨櫃碼頭。(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張惠民稱,當今物流業已和科技結下了不解之緣。使用移動器材,透過網上平台交換訊息只是基本功。利用二維碼、射頻識別、全球定位及視像傳輸進行實時追蹤,成為了很多顧客的標準服務要求。

一些物流公司亦正在積極投入無人駕駛、機械人操作、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優化,以發展其在業內的競爭優勢。因此,進取的物流公司已和科技公司無異。香港過往15年孕育出了18家初創獨角獸公司,其中三家是物流公司,包括快狗車、貨拉拉及Aftership,而這些公司都是建基於科技的應用和開發。

他認為,未來香港中長期的經濟展望,是有賴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及發展,而物流服務就是連結大灣區經脈,達成貨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的無縫交換的關鍵。大灣區內有三個海關及三種貨幣,要打通經脈,除了中央及地區政府的政策支持外,還需要資訊平台的建設及連結。當智慧物流平台及貿易融資平台再進一步跨領域連接的時候,就更能發揮大灣區面向世界的經濟競爭力,亦鞏固了香港作為區內國際金融及國際貿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