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弧菌繁殖最快細菌之一 魚販被魚鰭刺傷 延醫兩日終喪命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細小傷口也可感染創傷弧菌而致命。一名女魚販劏魚時被魚鰭剌傷,傷口非常細小而不以為意,延醫兩日因創傷弧菌入血,截肢仍未能控制惡菌而喪命。另一名女童在海灘被蠔殼割傷,傷口深至見骨,立即求醫獲處方抗生素,幸能保命。
創傷弧菌是其中一種繁殖最快的細菌,數小時可繁殖一倍數量;市民尤其是患糖尿病、慢性肝病或免疫系統疾病等高危群組,不要因傷口細小而掉以輕心,惡菌入血死亡率達三至四成。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黃天祐

該名50多歲女魚販本身患糖尿病,於魚檔劏魚時沒有戴手套,右手手指不慎被魚鰭刺傷。她見傷口非常細小,自己處理傷口了事。兩日後她因肚痛入院,不久發燒,而且肚痛位置的皮膚表面,出現大大小小紫黑色水泡;其後她的右手由手掌至手臂也出現紫黑色水泡,化驗證實創傷弧菌已入血,即有菌血症。

醫院立即安排她轉入深切治療部治療,而且創傷弧菌導致她右手出現壞死性筋膜炎,即軟組織及筋膜的嚴重感染,需要切除右手。惡菌令她痛至「典床、典蓆」,注射止痛針仍無效。她截肢後病情仍然惡化,使用不少強心針,可惜入院約兩周後死亡。

另一名外藉女童在海灘玩浮床,因浮床反轉跌落海,被海底的蠔殼割傷膝頭。傷口約兩吋大,深至見骨,皮開肉裂。其家人見她傷口發炎,立即將她送院。化驗顯示她感染不同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及創傷弧菌。幸好她使用抗生素後,沒有出壞死性筋膜炎或創傷弧菌入血,其後康復。

兩名病人都是感染創傷弧菌,傷口細小的魚販死亡,傷口大的女童反而康復,為何有這麼大分別?

創傷弧菌自然存在於和暖海水,身體的傷口接觸到海水、處理生海產時被割傷,或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都可感染該菌。有研究顯示,七成病人是接觸海產而感染;以往曾發生被魚鰭、蝦頭或蟹等刺傷而感染個案。

創傷弧菌引起的傷口感染,可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即「食肉菌感染」),可破壞身體組織。本港患上由創傷弧菌引致的壞死性筋膜炎的病死率約30%。本身有肝病、糖尿病、癌症、愛滋病、免疫系統疾病、正服食抗排斥藥病人,感染後入血或出現壞死性筋膜炎的風險較高。

值得留意的是,創傷弧菌是其中一種繁殖最快的細菌,數小時可以繁殖一倍數量,若病人不盡快使用抗生素壓抑該菌,容易入血及致命。

該女魚販患糖尿病,屬感染創傷弧菌後有併發症的高危群組;而且因延醫,入院時惡菌已入血,走均全身,包括走到肚的皮下組織,造成發炎而肚痛,也造成手部有壞死性筋膜炎。相反該女童本身健康良好,受傷後立即求醫,能盡快使用抗生素殺死惡菌。

雖然現時是冬天,但仍有感染創傷弧菌的風險。要預防感染創傷弧菌,必須妥善處理傷口,有傷口時避免接觸海水或生海產。處理生海產時要戴手套;海產必須徹底煮熟,特別是貝殼類海產如蠔、蜆及青口等,煮至貝殼打開口後,要再煮兩至三分鐘,確保殺死惡菌。

若於海水中或處理生海產時受傷,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傷口,並盡快求醫,由醫生判斷是否需使用抗生素,減低感染及出現併發症風險。外國有食肆會有健康忠告,如患有肝病等高危人士不應進食生蠔,市民也應留意。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