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署引入航拍機檢查三棟屋等古蹟 免卻搭棚慳三分一人手、時間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本港不少古蹟均是中式建築,設計複雜,進行檢查維修要花費極長時間。負責古蹟維修保養的建築署,由去年起以用航拍機,加上人工智能分析去檢查不同建築物及古蹟,包括文物探知館、大夫第等。該署指,以往如要檢查中式瓦頂的建築物需要搭棚,現時用航拍機則可節省三分一時間及人手,未來亦會在其他古蹟中使用技術。
另外,建築署亦採用三維掃瞄(3D Scanning)技術記錄建築物結構及建築特色等,如有損壞可根據掃瞄圖像來復原,目前已在大夫第、山頂消防局等試用,並計劃下一步掃瞄薄扶林水塘的前看守員房舍等古蹟。

+2

建築署署長何永賢指,該署近年採用不少創新科技,包括組裝合成建築法,2020年底開幕的天水圍天幕街市正是其中一個例子。負責項目的建築師盧宜璋稱,興建街市時正值疫情高峰,「人手同物料都好緊張」,故團隊決定採用組裝合成法,最終令工程縮短至一年就完成。何永賢表示,該署去年在中醫院及古洞老人院等項目中,亦採用組裝合成。

試用機械人助切割樁柱 一個項目可省12天工期

另外,該署亦在多個工地中試用機械人,例如切割及燒焊機械人。該署工程策劃總監李翹彥指,對起人手切割,機械人切割每一枝樁柱可節省50分鐘,即一個項目料可縮短12日工作時間;而機械人切割的樁柱表面亦更平滑。他又指,該署現時於古洞北新發展區的福利服務綜合大樓中,試用可負重80公斤的自動物料運輸機械人,避免人手搬運時或令工人受傷。

+2

何永賢又表示,建築署負責8,000座建築物的維修保養工作,部份更是古蹟。而該署去年起以3D Scanning技術取代以往2D圖紙,她舉例指,新田大夫第以往靠圖紙作紀錄,然而當中不少圖案、花紋等,「風吹雨打後要維修,淨係靠2D圖紙一定失真」;而使用3D Scanning後,「連浮雕形態都睇得好清楚」。

航拍機代勞檢查建築物

另外,該署亦使用航拍機檢查建築物。高級物業事務經理劉卓傑指,該署於2020年在三棟屋試驗航拍機檢查,拍攝影像後用人工智能辨認外牆是否有裂縫、剝落等問題,至去年正式推行,目前已在15棟建築物中使用,包括郵政總局、文物探知館及大夫第。他又稱,建築署負責保養的約40至50個法定古蹟中,大部份為中式瓦頂,「以前檢查一定要搭棚,現時就有高清鏡頭檢查,人手同時間都慳咗三分一」。劉強調滿意成效,故會繼續使用航拍機檢查更多建築物。

被問到使用創新技術的成本,以及何時才可全面使用?何永賢回應指「最初都擔心成本阻礙新技術,事實上每個技術都要投放一定程度資源。」她認為, 未來大趨勢是創新,而機械人為其中一環,何時可全面使用,則要視乎甚麼種類機械人面世。不過她強調,如傳統工地太混亂,則無法使用機械人,「觀察到係環環緊扣,例如組裝合成地盤整齊啲,更方便用機械人」。

婚姻註冊處擬設3D打印「打卡位」供新人留影

何又分享去年最難忘的項目為海濱工程,指見證海濱由以往只具功能性,如設水泵房等,變成有更多海濱長廊、活動,「城市氣氛都有啲唔同,海濱熱鬧起嚟。」她又透露,現時建築署在婚姻註冊處正設計3D打印「打卡位」,希望可興建在香港甚少見過的建築設計。